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计算机立体视觉的开创性工作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Robert把2维图像分析推广到3维景物分析,标志着计算机立体视觉技术的诞生,并在随后的20年中迅速发展成一门新的学科。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Marr等创立的视觉计算理论[1-2]对立体视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现已形成了从图像获取到最终的景物可视表面重建的比较完整的体系。
如今伴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立体视觉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因为双目立体视觉系统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人工干预少等特点,所以在立体视觉研究中成为了一种广泛的应用模型。
我们常用的摄像机和数码相机的图像拍摄设备都是获取的二维图像,但二维图像几乎失去了所有深度信息。而利用双目立体视觉技术可以由空间同一物体在两部相机的成像恢复所遇的深度信息,获得三维图像。三维图像可以真实全面的反映事物的客观信息,提供更多有关事物的信息。因此双目立体视觉技术成为了科学分析,工厂监控,生物医学和多媒体等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课题关键问题:
1.了解光场子孔径图像的成像原理。
2.实现对子孔径图像的提取,再对子孔径图像间进行匹配点研究。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光场相机的工作原理和子孔径图像的成像原理
光场相机原理:光场就是光线,它包含光线本身的强度、位置和方向等信息。一般采用两个相互平行的平面来表征光场。如下图(a)(附件中),若一条光线通过两个平面UV和ST所产生的交点坐标分别为(u,v)和(s,t),此时就可以通过光场函数L(u,v,s,t)来表示这条光线的分布。L代表光线的强度,而(u,v)和(s,t)共同确定了光线在空间中分布的位置和方向。
光场子孔径图像的成像原理:采集光场中的数据,每一个透镜单元后的同一个位置的像元均是主镜头同一个子孔径的投影,由这些像元可以共同组成一幅子孔径图像。
4. 研究方案
1.分析光场子孔径图像的成像原理,了解光场的定义和光场的形成,已经图像的形成原理。了解其成型原理和普通图像的区别和光场子孔径图像的优点。
2.了解三种典型的匹配点算法,并通过简单的处理几个图像了解典型三种算法的优缺点,通过对比原图了解几种算法对图像处理的能力并选择比较优异的算法进行近一步研究,在算法的原基础上对算法进行近一步的优化,使其操作更加简便,速度更快。
3.最后对自己所完善的算法进行实验检验。
5. 工作计划
第 1 周 接受任务书,领会课题含义,熟悉课题,按要求查找相关资料;
第 2 周 阅读相关资料,分析整理资料,理解有关内容;
第 3 周 翻译相关英文资料,提出拟完成本课题的方案,写出相关开题报告一份;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