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2022-07-30 14:19:1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传统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分为数量型与价格型,在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一直以数量为中介目标,而像美国一样的发达国家一直以价格为目标。价格型适用于金融市场并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而价格型适用于金融市场发达的发达国家。但随着近些年来,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影子银行的兴起,金融脱媒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人民银行对于中国货币量的需求估计开始出现偏差,于是出现了多起钱荒及其类似事件。但是中国不能立刻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采取以价格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因为中国依然缺少完善的利率市场,缺少从短期到长期的利率传导机制,所以中国的以货币价格为主导的货币政策对于潜在产出的影响能力依然有效。

本文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研究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金融市场不断发展,金融脱媒程度不断的提高的趋势已不了逆转,但中国对于货币政策的改革还需要循序渐进,如果操之过急很可能造成金融市场及产品市场的紊乱,会对国民经济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本文将探讨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以及今后中国货币政的改革之路,希望可以为在金融脱媒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的中国提供一些个人的建议。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是金融脱媒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有效性研究,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国分别施行以数量为中介目标和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对潜在产出的影响强度。本文在论述一切问题之前先在第一章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之后在第二章对以上两种货币政策的运行原理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之后本文在第三章回顾了中国近些年的经济运行规律,并结合了之前分析的货币政策运行原理在第四章对中国施行两种货币政策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之后本文在第五章对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选择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在结尾对中国货币政策的转型进行了展望,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经典的POOLE理论中,货币政策以量为目标还是以价为目标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优劣之分,选择的目标取决于经济扰动的性质,目前多数国外学者认为如果这一经济体的经济扰动是大多来源于产品市场那么就应该优先以货币数量作为中介目标,而如果这一经济体的经济扰动大多是来自于金融市场那么就优先应该以利率为中介目标。不过也有不同的观点。在BNDSEIL等人看来利率目标是由于基础货币及准备金目标的。正如THORNTON所指出的,中央银行的政策其实就是基准利率的政策以及基准利率的传导机制。对这样的重大问题理论界存在重大争议也是正常的。而国内的研究主要针对于结合中国的国情研究如何建立一条理解货币政策框架选择与价格型调控框架内涵的逻辑线索。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课题组对政策有效性及其如何转型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自2006年至今的时间段内,中央银行操作利率对货币市场利率,国债利率,企业利率和贷款利率均有较为显著的转导关系,研究发现2013年后中央银行操作利率引导贷款利率的作用却出现了下降。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文会设定多种假设,但一定是要适应中国现如今的经济制度,并且本文在具体逻辑分析时不会采用太多的数理证明,也就是说在定性分析时我们主要运用逻辑,而在定性分析中我们才运用数理。数理逻辑有着致命的弊端,因为数理推理本身就存在着数学自带的假设,而这种机械式的假设可能并不适用于现实的经济,并且一系列的数理推理可能会使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远。

经济学分析中预期分析占有很大的地位,因为人们的视角是有限的,所以人们都是带着各自的偏见进入了经济市场,并且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预期来做出决策,而做出决策后造成的结果会进一步影响人们的决策。看似是预期主导了经济,但是现实中却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所以,一切经济现象都是主观意识与客观规律的综合,所以本文也会以主观与客观两个角度对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我将花一定的篇幅来讨论本文的研究方法,接下来将于1月来撰写以数量和利率为中介目标的两种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并完成近些年中国经济运行整体规律的分析这部分内容。将于2月完成本文的核心部分,即对两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评价。在3月将完成实证分析并展望中国货币政策的改革前景。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曹红钢、伍戈;《货币政策的量价分析目标可否得兼?》载《中国货币市场》,2015.6

【2】查尔斯比恩《货币政策的未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