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暴力的心理成因及认知态度研究开题报告

 2022-11-27 13:57:3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背景:随着微博、知乎、抖音以及QQ、微信等网络社交软件的普及,越来越多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加入到了网络社会当中,而本身就处于网络社会当中的大学生们更是花费了更多的时间来关注网络中的各种热点时事以及新闻八卦,这个网络信息化时代也铸就了一些“网络暴力者”,因为躲在黑暗中,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谁,所以他们肆意地用虚拟的身份不断在网络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言论,但这些言论有时候却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目的:2019年10月14日,韩国女星崔雪莉在家中自尽,她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25岁;2018年8月20日,四川德阳的安医生因为被两个13岁的男孩“冒犯”,后又被男孩家属要求医院开除,经网络媒体的报道传播后,因不堪来自于网络暴力的压力自杀于8月25日;著名的“铜须门”“自杀博客”事件也均产生于网络暴力,此类事件的频繁发生不禁让人产生思考,所以此论文的目的为研究大学生网络暴力的心理成因以及对网络暴力的认知态度。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主要研究内容: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社会中的言论以及行为,考察大学生们对于网络暴力的认知和态度,什么样的原因会导致他们参与其中等网络暴力形成的心理成因。

预期目标:认识到大学生网络暴力的主要心理成因并了解大学生对于网络暴力的认知态度,倡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文明规定,不做网络施暴者,也劝诫身边人不要进行网络暴力,做到约束自己监督他人,营造良好的网络社交环境。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法

步骤:1.浏览阅读相关文献、问卷;

2.制定或引用合适的问卷;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方案

[1]郭爱涛. 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分析[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2(01):77-81.

[2]王长伟. 大学生网络暴力现状与危害[J]. 安徽文学月刊, 2017(7).

[3]沈跃龙. 大学生网络暴力问题的心理研究[J]. 法制与社会:旬刊, 201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工作计划

2022-2022学年第一学期

1、第18周(2022年1月6日前),确定选题,指导老师在系统里提交论文题目申报表。

2022-2022学年第二学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