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从20世纪90年代起至今,互联网金融实现了从蓬勃发展到如今的实质性发展,互联网金融在如今的金融市场已经越来越占据了一个主要地位,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更好的认识互联网金融,为以后进入金融行业打下基础。
2、互联网金融公司借助其在网络方面的优势,不断推出与商业银行业务相类似的业务,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商业银行的主要功能是融通资金,但受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已经呈现越来越弱化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研究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有利于商业银行认清当前的发展形势,提高自身业务能力,转变服务理念,进一步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通过分析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逐步兴起,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人们日常生活、工作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对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也将会构成极大的冲击。深入研究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在此背景下面临的各种不利局面和更深层次的形成原因,探讨传统银行业务模式创新能力的形成机制,以发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金融业务造成影响的一些因素,并且得到传统商业银行应对这些影响的方法。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
(1)金融脱媒方面的研究。宋旺,钟正生(2010)对我国金融脱媒指标作了详细的研究,并指出,最近几年金融改革力度的不断增加,并没有使金融脱媒的轨道有所变化,高速金融脱媒的持续时间不会很长,金融脱媒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平稳的状态;易圣蛟(2014)通过对金融脱媒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的深入探讨指出,金融脱媒对传统货币政策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金融脱媒有利于经济的发展,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未来几年内可能会放宽对存款利率的限制,使我国资本市场得到更加稳定的发展,而金融脱媒也会随之产生一定的变化,因此,我们应当更加注重金融脱媒的变化,充分利用金融脱媒的优势促进经济的进步。
(2)金融中介方面的研究。鄢莉莉(2012)通过对金融中介的深入研究指出,不管是在数量规则上,还是在利率规则上,金融中介效率的提升,都会使得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消费与产出的影响降低,在数量规则方面,金融中介效率的提升,会使得货币政策导致的劳动波动增加,进而增加社会福利损失,而在利率规则方面,金融中介效率的提升,会使得货币政策导致的劳动波动降低,进而降低社会福利损失[15];姚耀军,鲍晓辉(2013)通过对金融中介的探讨指出,虽然金融中介的发展具备明显的货币冲击减震效应,然而我国金融中介的发展仍然没能有效抑制市场经济的波动,仍然处于对经济波动具备放大效应的临界阶段,因此,必须加快金融中介的发展,从而为经济的稳定增长带来有利的推动作用。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绪论部分。通过对论文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归纳,得到本文写作方面的具体情况与主要的研究内容,包含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
2、对理论概念基础作了相应的综述。首先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与概念,然后对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方式作了简要介绍,包括众筹模式、P2P 网贷模式、第三方支付模式、大数据金融模式、金融机构模式、金融门户模式,最后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5. 参考文献
[1] 宋旺,钟正生.基于 MS-AR 模型的中国金融脱媒趋势分析[J].财经研究,2010,11:115-126 134.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