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这将成为我国今后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引擎,同时也是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8220;三农#8221;问题的根本途径。
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和解决#8220;三农#8221;必须要有一个开放性、有序性和竞争性的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来支撑。
2006年我国开始农村金融增量改革,新设立了一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作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增量式改革的重要内容,村镇银行被赋予了#8220;补位#8221;和#8220;激活#8221;农村金融市场的历史重任;但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的金融机构在赋予历史重任的同时,其前提条件是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作为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由于其成立的时间不长,自身发展的管理不足和相关发展配套措施还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这将影响到我国村镇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肩负的历史使命。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采用文献收集法,多途径采集数据和资料,研究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同时,在参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例如目前村镇银行服务#8220;三农#8221;经济的自身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不完善、主发起行的支持力度不够、相关支持政策不完善等,这些因素影响了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再根据这些阻碍因素,进而为我国的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面对村镇银行的改革实践,我国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关于村镇银行设立的意义方面,大部分学者一致认为村镇银行的设立在体制上是一种探索和创新,完善了我国的金融体系结构。2、村镇银行发展棉铃的困难。徐希龄(2007)认为组建村镇银行最大的困难在于发起人制度;高凌云、刘钟钦(2008)指出了由于农业生产易受自然条件影响、信用制度体系不完善、农户信用意识淡薄以及银行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使村镇银行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徐瑜青(2009)通过实地调研得出村镇银行的发展面临吸收存款困难、存款之外的资金来源受限、对公业务受限以及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Hugh T.Patrick(1995)提出具有代表性的两种农村金融模式:意识#8220;需求先于供给#8221;模式,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导致农村金融组织及相关金融服务供给;二是#8220;供给先于需求#8221;模式,强调农村金融组织及相关服务的供给先于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R.L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aw)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1973)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1973)这两本书,提出了#8220;金融抑制理论#8221;,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着金融抑制,集中表现为经济中实际利率过低甚至为负,主张放弃国家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过度行政干预,扩大金融体系的规模和容量。在对小型银行的研究方面,Hauswald和Marquez(2002)从信息成本的角度说明了社区银行存在的合理性。认为大银行一般坐落在远离中小企业借款人的位置,从而使得其难以获得这些潜在客户的关系型信息,并论证了关系型贷款将随信息距离或生产关于借款人的特定信息的成本的提高而缩减,而上述成本一般与物理距离相关。
从目前国内外对村镇银行的已有研究来看,村镇银行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理论和实务界的关注和重视,我国国内现在的研究也还存在许多不足,因此为本文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本文将深入研究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主要四部分:1.介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现状,分析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和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2. 梳理可持续发展理论和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理由;3根据目前村镇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探究在我国创建和发展村镇银行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4针对村镇银行可持续的阻碍因素,从村镇银行和政府两方面提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5. 参考文献
[1]叶淼.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2]刘通. 中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3]唐晓旺.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及推进机制研究[J]. 企业经济,2011,05:190-192.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