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股权激励是当前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重要管理制度,在欧美市场中得到广泛运用。而我国引入市场经济的时间短,相关研究尚未成熟,特别是2005年国家实施《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以及2006年8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执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后,现有的早期研究结论已不能真实的反映当前现实。目前国家倡导完善公司治理体系,而股权激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机制。2006年以来,股权激励与绩效评价问题再次成为研究热点,争议焦点集中而提出的观点众说纷纭。
信息技术行业作为近年迅速繁荣的新兴行业,对技术人才需求大,股权激励可行性高,研究结论代表性突出。了解信息技术行业股权实施情况,分析该行业股权激励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对股权激励在国民经济更多行业的长期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信息技术行业股权激励实施情况,以及已实施股权激励公司的同期绩效情况,样本公司股权激励实施与绩效之间的线性相关性。
拟解决问题: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股权激励的实施在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已经得到了数据支持和相对统一的研究结论,国内由于2006年才开始执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诸多学者也在其研究结果后作出说明,2005年以前的数据因为制度变化无法真实反映实际情况,而使用2006年以后的数据,其研究结论可能会因为数据量不足而难以得到准确解释。在股权激励的绩效评价方面,国内外均存在较大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在股权激励与绩效的相关性问题上,其主要分为正相关、曲线相关以及不相关三种观点,其中对股权激励和绩效关系持有正相关观点的人数较多。
国外研究现状:
Jensen和Meckling(1932)提出如果公司股权过度的分散,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不持有或者很少持有公司股份,会使得管理人员的行为更大程度的追求自身非货币利益从而偏离股东的利益诉求,通过增加高层管理人员所持有的股份,可以修正其对股东利益偏离的倾向,即#8220;利益汇聚假说#8221;。Liebman(1998)的研究表明,在20世纪末的10年内,美国400余家公司高管持有股票价值的变化与该期间内公司业绩和公司评估价值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Mc Connell和Servaes(1990)选取了美国上市公司为样本,从管理者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上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持股比例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变化近似于倒#8220;U#8220;型。Morck,Shleifer和Vishiny(1983)则提出了著名的#8220;区间效应理论#8221;,认为管理者的股份和公司的绩效存在相关性,但其相关性在不同持股比例区间内有显著差异,并不是一直保持一致的。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月查找相关已发表论文,了解该论文课题研究方向,已有研究结论和主要争议。
2022年1月-2月收集相关上市企业股权激励的实施方案、各样本股权激励实施前后企业效益报表,并对数据进行整理。
2022年2月绘制数据图表,进行解释,完成第一部分研究。
5. 参考文献
1.A.Berie, G.Means. TheModernCorporationandPrivateProperty[J]. Macmillan, New York,1932: 215-223.
2. H.J.Brian ,J.B.Liebman. AreCE0sReallyPaidLikeBu-reaucrats[J]. QuarerlyJoumalof Economics,1998( 3) : 653-691.
3.J.Mc Connell,H.Servaes.Additional Evidence on Equity Own- ership and Corporate Valu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0( 27) : 595-612.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