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生缩短了各国的距离,也推动和促进各国在经济的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十三五”规划提出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目标,十九大强调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我国企业顺利走出去并且稳住脚跟稳健发展,是当前十分重要的任务。
然而全球化这柄双刃剑在促进资源配置,优势互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动荡环境,发展的范围和速度的增加,市场风险和企业失误的后果都将被放大。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在研究分析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影响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的因素进行筛选选取适当方法赋予因素权重,构建企业跨国经营风险评价模型。并在风险评估的风险上对企业风险管理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问题: 一.构建跨国企业业务风险评估模型 二.提出解决跨国公司风险解决预案 提纲: 一.引言 二.企业跨国经营概述(一)企业跨国经营含义与现状 (二) 企业跨国经营理论与分类 三.企业跨国经营风险评估 (一) 企业跨国经营风险因素及权重 (二)企业跨国经营风险模型构建 四.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管理对策 (一)内部风险管理对策 (二)外部风险管理对策 五.案例分析 六.参考文献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企业跨国经营理论研究 企业跨国经营兴起于17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其产生的前提和必然性。从1950年开始产生较为完整的跨国经营理论开始至今,依旧有很多学者在不断研究、发展、完善相关理论 由于在初期,对外直接投资方便,成本与风险相对较低,所以初期对外经营基本都是以直接投资为主,这一时期学者们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直接投资上。其中海默(CS.H.Hymer, 1960)的优势垄断论依托于美国的数据,认为对外投资的企业基本都具有在某一方面的相对优势包括理念,技术水平,资金,人才储备等方方面面,这为后来对直接投资的研究提供了着眼点。随后产生较大影响的理论是弗农(R.Vernon, 1966)的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产品从开发到成熟具有绝对竞争力存在一个过程,大抵可分为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不同国家地区处在的阶段不同就导致具有的竞争力不同,这也影响着资本流动和企业跨国扩张。英国巴克莱和卡森在1976年出版的《跨国公司的未来》一书中提出内部化理论主要回答了企业为什么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跨国投资,其主要内容为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而不在于资本的转移。其结果是用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代替外部市场机制,以便降低交易成本,拥有跨国经营的内部化优势。邓宁(CJ. H. Dunning)在1977年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企业从事国际直接投资由该企业本身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大基本因素共同决定。企业若仅拥有所有权优势,则选择技术授权;企业若具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则选择出口;企业若同时具备三种优势,才会选择国际直接投资。由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与发达国家实际情况十分吻合,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兴起人们发现此理论不适于解释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对象投向了发展中国家,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威尔斯(wells)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开展FDI需要从生产成本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入手;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拉奥在深入研究了印度跨国公司跨国经营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后,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跨国经营活动的开展依赖于核心技术公司内部的创新活动。 二.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理论 Beamish(1987)研究认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经营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东道国的风险水平,并将风险分成宏观风险和交易风险两大类。kim(1992)认为一国特有的政治因素和市场因素是跨国公司进行跨国经营活动时需要慎重关注的地方,并建立了较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Keith(1995)对跨国经营风险的类型进行了分类,将其分成管理风险和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由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产业结构等三个方面组成,而市场风险则包括了市场营销环境条件、消费者需求等。Miller(1996)构建了一个环境不确定性感知模型((PEU模型),模型中存在高达3—5个变量指标,将跨国经营中牵涉到的每一个环节例如政府经济政策、市场环境、东道国技术水平等能整理出来的风险都进行了研究和评价。Yothin(2007)认为在发展中国家时进行跨国经营活动时,东道国经济波动以及政府政策的转变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通过研究跨国经营活动中的宏观风险,发现跨国经营和宏观风险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Christlan(2008)将经营风险管理才能减少风险的发生。熊志根(2004)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当代 跨国经营风险有了新特征:1.风险管理高层化,2.风险地区扩散化,3.风险防范契约化,4.风险管理网络化。据此他提出了新的跨国经营风险管理理论,认为风险管理应从企业资产控制转变为技术控制。唐爱莉(2007)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公司跨国经营活动日趋频繁,与之相应的是跨国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变大,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活动时候,所需要面对的风险是与国内完全不同的,且还有全球化不确定性的约束,因此跨国经营风险非常复杂多变,这就要求企业要高度重视。张宇((2009)提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风险包括一般环境风险、行业环境风险、企业变量风险。他还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管理存在的内部问题作了归纳,认为企业跨国经营时,内部审计不规范,制度不完善是问题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建立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机制,无法支持企业的跨国经营风险管理。胡习文(2015)以典型的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项目为案例,研究世界一流大公司通过什么方法来规避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进而给中国跨国公司走向全球市场起到借鉴的作用。王萍萍(2016)从制度层面出发,通过研究国内制度环境对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绩效的影响,认为通过改善国内制度环境,可以加强企业的跨国经营风险管理。韦军亮(2009)着眼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状况的回应,提出在风险预警管理过程中由于经营环境的异质性和多元性会遇到信息搜集困难、海外分公司的道德风险、非经济因素影响突出,此外中国市场经济仍然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钟决定了治理风险是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最大风险。针对这一问题,作者创新地使用系统论尤其是复杂巨系统理论和信息论他安涛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问题,在预警方法上,提出了基于时间框架的信号模型。蔡亚男(2014)认为财务风险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所以着重分析了跨国企业的财务风险,将其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主要包括融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运营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多数早期理论对跨国经营风险多是定性分析,曹继娟(2009)对我国跨国企业经营风险评估使用了定性分析,提出使用风险矩阵的方法对我国跨国企业经营的风险进行分类并且分析了我国跨国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的演变趋势。刘秀荣(2008)将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分为八个类别,并且由此构建了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发对中小跨国经营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化解和规避风险。李琛(2005)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变,国际政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严重,指出从企业角度看说,投资初期,企业才与前期评测和避让策略,在投资中期采取投资主体,投资课题分散化、短期李屯最大化和有计划撤资策略,在后期采取让步、管理合同、收割、撤退、和补救等方法减少政治风险波动带来的损失。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10日——完成选题工作;2.2022年11月30日前——完成开题工作;3.2022年3月17日前——完成初稿和中期检查工作;4.2022年5月5日前——完成论文修改、定稿、外文文献翻译工作;
5. 参考文献
[1]唐爱莉.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策略[J].中国市场,2007(26):30-31[2]高松.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跨国经营风险评价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08):21-23.[3]蔡阳威. 装备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管理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8.[4]曹继娟. 我国跨国企业的经营风险评估研究—基于风险矩阵的方法[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