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墙文创设计开题报告

 2022-07-31 14:54:2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把刀,城门底下走一 遭。”三首童谣就唱出了南京人对城墙的情感。记得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还巧妙地用南京13座城]编了个顺口溜王三山一聚宝临通济,正阳朝阳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钟阜,仪凤定淮清石城。“

城墙之于我们到底是一种什么意义?似乎很平常,平常到生活里常常见到,又似平很独特,独特到不可取代。六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从金陵 城上空呼啸而过。高楼拔地而起,公交地铁应运而生,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唯有城墙仍然屹立不倒。

在南京人眼中,长长的城墙串起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古韵,曾经的它是庇佑一方人民的安全屏障,而如今的它,几经风雨,静静地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荣辱兴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南京城的“尴尬”地位

南京地处我国东南交通要津,濒江近海,素有“六朝古都”、“ 十朝都会”的美称,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就在《建国方略》中评价南京城:“ 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 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但如今的南京却是一座“尷尬”的城市。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南京理应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它的经济总量却比不上无锡,更别提一骑绝尘的苏州了,在省内只能位居第三:此外,南京又是一座难以定位的城市,它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北交汇之处,既无特别的北方特色,又无突出的南方风情。因此,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南京亟需运用特色的城市文化符号来明确自身定位,推进各方面的发展。

(二)明城墙的历史文化地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南京明城墙的研究现状

著作方面,早在20世纪20年代,有关南京明城的概况介绍就出现在了瑞典社会学者奥斯伍尔德.喜仁龙的《北京的城增与城门》一书中。2000年以后,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的成立推动了一大批关于南京明城地的研究专著的出版,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杨国庆的《南京明代城墙》、杨新华的《南京明城墙)、杨国庆与王志高合著的《南京城增志》、朱明与杨国庆合著的《南京城墙史话》等。

其中《南京城墙志)与《南京城墙史话》二书梳理了自春秋以来南京城墙的建造、损毁以及修缮的历史,涵盖了春秋战国、秦汉、孙吴、南朝、明清、民国以及建国以后等各个时期的情况,这为我们了解南京城墙的历史沿革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而《南京明城墙)一书则重点着墨于明代南京城墙的研究,包括了南京明城墙的形制、城门、墙体构造、建材、城砖铭文等多个章节,同时还涵盖了南京城墙整体风光的开发与维护,南京城墙申报世界级文化遗产等内容,这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大量洋实的基础。此外,还出现了关于南京明城墙城砖铭文的研究专著。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以来南京旅游的游客为目标对象,希望他们来南京旅游回去时,能够有记忆带回去,南京的城墙,代表了南京悠久的文化。借南京为载体,表现出南京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针对于此目标的实现,应当站在旅客的角度考虑,选择的材料需要轻便易于携带,并且站在新时代的角度看,不能够只反映南京城墙的古色古韵,还应当有一定的创新精神,适当展现南京这座城市的生机与活力。

5. 参考文献

[1] 杨国庆.《南京明代城墙》,南京:南京出版社.2002[2] 张丹丹. 明城墙作为南京城市文化符号的传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3] 王军围. 南京明朝城市遗址景观的保护与开发[D].南京林业大学,2010[4] 何婷. 城墙遗址保护中的展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5] 周俊玲. 明南京城墙与西安城墙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03

[6] 金连玉.“南京城墙记忆”数字化项目——国家记忆工程建设的新拓展[J].中国城墙,2018(00):207-225

[7] 刘红,曹哲钦,金晓雯.南京城墙导视系统设计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2019(02)

[8] 黄莺.'申遗'背景下南京明城墙保护和开发策略研究[D].东南大学,2016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