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传统的金融不断的被冲击,互联网金融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新一代智能手机的普及,从2011年开始,中国网民数量进入了快速增长期。2011-2013年间,国内网民数量累计新增1.6亿人,为整个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口基础。随着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成功重构,“躺着赚钱的”金融业作为“最后”一个堡垒成为互联网企业“觊觎”的对象,为金融的“互联网化”奠定了基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无疑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依托金融市场调控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同样也被影响。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控制,通过调节货币的供给,影响利息率以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是宏观政策中非常重要的手段。货币政策环节中,物价、通货膨胀指数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选择该课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把握当下的金融形势,顺应时代的潮流,并且根据研究成果了解互联网金融,了解货币政策应对新事物所做的对策,有必要系统深入地研究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进而探索解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正是基于此扩展后的传导流程,本文基于金融创新视角,从理论和实证方面系统性地开展研究。全文主要由文献综述、现状及分析、理论研究、实证检验、政策建议等五个部分组成,共计分七章开展研究。其中,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对国内外和相关研究和基础理论进行梳理并评述,简要分析相关的已有货币政策体系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现状及分析部分主要是概述我国当前最主要的银行业金融创新、非银行业金融创新并基于经验事实,分析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理论研究部分主要是提出本文的整体性理论研究框架并对代表性的金融创新构建理论分析模型;实证检验部分主要是围绕银行业和非银行业金融创新选取创新指标,对传统和新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别进行计量检验。最后,基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实际,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首先,对我国金融创新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探讨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创新主要特征是参与主体众多、创新全面开展,创新水平有待提高、市场主导型金融创新成为趋势、创新同质化严重、差异性综合性和专业性的金融创新需求更加突出、监管套利动机明显、金融风险不断累积。受金融创新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行为主体、交易方式、风险匹配等发生深刻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金融深化影响出现新的问题,如传统传导机制外的货币政策影响因素不断出现,已有传导机制之间发生结构性变化,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顺畅性不够理想。鉴于金融创新的不同形式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本文梳理当前代表性的银行业、非银行业的金融创新现状,并探讨不同创新业务对货币政策及传导机制的影响,本文认为整体而言,受金融创新深化影响,我国正在从以往银行为主体,其他金融机构同时发展的金融格局向以银行为核心,银行业金融中介以及各类金融机构广泛发展的格局转变,同时这一转变意味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结构性调整,更加市场化的传导机制期待发挥更大作用。其次,探讨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的基础性、内生性,并总结提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机理,即规模效应、风险效应、结构性效应、替代效应、传染效应以及对风险承担的放大效应。基于影响机理,本文构建金融创新效益风险分析框架,从一般意义上认识金融创新的影响,认为金融创新同时具有效益效应和风险效应,同时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是受金融创新影响而动态变化的。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状况:20世纪80年代,中国银行业开始全面使用计算机,金融电子化时代来临。90年代初,我国金融专用网络体系建设获得了较大发展。1993年,中国政府宣布将金卡等一系列“金”字工程作为重要的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后,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进程加快,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国内大部分城市中,本地清算系统、储蓄通存通兑系统、对公业务系统、银行卡自动处理系统等应用系统也先后投入运行。一个集国家宏观金融管理和监控、金融机构内部经营管理和对外提供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金融体系已经初步形成。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我国正逐步跨入网络金融时代,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我国在互联网金融模式方面主要有以下进展。首先是央行给三大移动运营商发放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其次是兴起了一批人人贷公司,比如红岭创投、宜信网、拍拍贷等。最后是一些机构借鉴人人贷模式或社交网络信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比如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和阿里小贷公司。而目前在我国互联网金融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形成直接冲击甚至具有替代作用,引起业内一片恐慌。例如,2006年国内第一家人人贷公司宜信成立,2010年阿里巴巴成立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平安集团与阿里巴巴、腾讯共同成立合资公司等,都引起金融业银行家们的热议或恐慌。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有不少问题:首先创新性不足,提供的服务单一,容易复制。其次,安全隐患比较大,没有全面而严格的监管,缺乏健全完备的法律体系。再者,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缺乏大的发展环境。最后,我国金融市场尚不成熟,市场环境不完善。随着网上货币、网络银行和网上清算等新的金融理念的出现,逐渐就形成了互联网金融的时代。但是,总体来看,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规模还比较小,市场交易量有限,并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监管手段以及风险控制相对滞后。对此提出一些建议: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只有实体经济与网络金融同步发展才能从根本上降低风险;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加强监管,形成整个社会信用体系;提高产品创新能力,提供多样化互联网金融服务。就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然而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兴起也是迎合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并将推动金融市场建立公平、平等的新秩序,构建全新的竞争格局。
国外研究状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经济趋势的涨高,互联网金融早已经在国外的市场生根发芽,促使着金融机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于1971年创立的Nasdap系统,标志着网络金融这一全新的经营方式从构想进入到实际运营。1995年10月18日美国3家银行联合在互联网上成立了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上银行”,预示着网络金融已进入迅速发展的新阶段。2000年7月3日,西班牙Uno-E公司同爱尔兰互联网银行第一集团正式签约,组建业务范围覆盖全球的第一家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Uno First Group。两家公司跨洋重组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全球最大的网络金融服务体系。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网络金融发展非常迅速,出现了从网络银行到网络保险,从网络个人理财到网络企业理财,从网络证券交易到网络金融信息服务的全方位、多元化的网络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目前在欧美国家的主要模式大致分为六种:互联网支付、p2p网络借贷、众筹融资、互联网银行、互联网证券以及互联网保险等。由此看到国外互联网金融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但是国外的互联网金融也有一定的问题:首先,这些金融产品大多没有获得实体经济的接受与认可,存在信用风险;其次,它们的安全性堪忧,账户数据和资金安全存在隐患等。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开题报告封面2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3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4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我选择的课题国内外内外学者之前都有研究和证明过,进行研究时可以参照其他学者的研究方法
可能存在的问题,由于进行实证研究,在找数据方面存在难度,并且,实证分析也是一个挑战。5预期的结果
5. 参考文献
[1]王元月.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2(04).
[2]狄卫平,梁洪泽.网络金融研究[J].金融研究,2000(11).
[3]尹龙.对我国网络银行发展与监管问题的研究[J].金融研究,2001(01).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