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的法律地位研究开题报告

 2022-08-09 09:12:5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我认为被害人与犯罪人及犯罪现象相生相伴,共同存在,二者的产生和存在有着极为久远的历史渊源。

但是纵观古今中外的人类发展史,人类自始至终都把打击和惩罚犯罪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而关于被害人保护和救济的法律条文很少。

我觉得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是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犯罪被普遍认为是犯罪人个人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和国家威严的冒犯,是孤立的个人对抗整个社会的行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论文主要内容、结构我写的文章分四部分对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

第一部分论述了刑事被害人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部分对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存在的不足、存在不足的原因及加强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论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国家补偿制度制度存在较大缺失,现行犯罪人赔偿制度不完善。

在欧美等国反思刑事被害人的权利和地位,并立法对其予以保护和救助之时,我国也逐渐地对#8220;国家本位#8221;的刑事立法和刑事政策进行了反思和改进,倡导向#8220;社会本位#8221;的过渡,提出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权利都应予以有效保护,建立和谐的法治社会,并在近年来积极倡导和筹划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

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法列入建议立法项目,并且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把被害人救助立法调研列为了工作重点;各地区法制工作者积极探讨#8220;刑事被害人权益保障#8221;, 加强和完善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和救助;在全国有河南省高法、兰州市检察院、常州市检察院等20多个司法机关建立了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并且顺利实施。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对于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法分析。

  (一)公共利益至上的观念可能会损害被害人的权益。

  我国奉行#8220;国家追诉主义#8221;,长期以来,被害人的利益被附加在公共利益之上,在一个把被害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作为一体看待的国家中,前者的利益经常会被所谓的公共利益而忽视或吸收,从而导致在具体的案件中出现公共利益也许被实现,但被害人利益却未得到足够的保障甚至被侵害的情况发生,从而引发被害人对国家追诉犯罪活动的不满。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赵可、周纪兰、董新臣:《一个被轻视的社会群体--犯罪被害人》,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 2许永强:《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3孙孝福:《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运行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左卫民:《#8220;赔钱减刑#8221;无碍于司法公正》,《人民法院报》,2007年6月19日第5版 4宫立新 王春艳:《确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检察日报》,2007年6月21日 5王丽华:《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探析》,《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8月(下) 6马嫦云:《论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建立》,《法学论丛》,2007年第10期 7孙永生,柴春元:《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新探讨》,《人民检察》,2007年第19期 8李楠:《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比较分析与本土制度建构》,《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9劳东燕:《被害人视角与刑法理论的重构》,《政法论坛》20006年第九期 10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新京报》2007年1月8日(来源:中国法院网) 12石英:《论被害人权利保障制度的完善》,《法学评论》,2001年第3期 13万永海,姜福先:《刑事被害人赔偿请求权问题研究》,《法律适用》,2001年第11期 14刘根菊:《关于公诉案件被害人权利保障问题》,《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 15李玥:《论被害人法律地位之变迁》,《人民检察》,2000年第5期 16沈丙友:《被告人与被害人救济性权利的冲突与平衡》,《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7年第6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