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从2013年开始,在国内产业结构转型、新兴行业资源整合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进入了一个并购的高潮期,巨额商誉从高估值高溢价中孕育而生。据清科数据,2016年国内并购市场交易额为1.84万亿元,同比增76.6%,其中上市公司作为并购方发生并购1463起,涉及交易金额1.48万亿。然而现行的会计准则,商誉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处理仍不成熟,近万亿商誉减值风险随时可能爆发,前不久证监会曾专门提示商誉风险。本文通过分析并购商誉减值案例的基础上,剖析并购商誉的减值风险和以及寻求应对方式。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在资产并购狂潮中,巨额商誉从高估值高孕育而生,然而商誉面临潜在的减值风险,将是企业其不稳定的一颗炸弹。论文介绍了并购商誉减值内涵,通过阐述我国企业并购中的商誉减值风险现状,以此为基础探讨可能出现的商誉减值风险并积极寻求对策建议。论文拟通过六个部分来阐述:
(一)引言
(二)并购商誉的概念和初始多付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70年颁布的APB 17中指出,商誉应在不超过40年的时间内进行摊销(当时商誉尚未从无形资产中分离)。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市场同样经历了大规模的并购浪潮,上市公司账面积聚了大量商誉,这使得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开始考虑修订商誉的会计处理方式,并于1999年颁布了征求意见稿,拟将商誉的摊销年限缩减为20年。由于商誉摊销会对盈余产生多年的影响,缩短摊销年限会进一步加剧这一影响,这一举措遭到美国实务界的强烈反对,最终美国国会不得不召开听证会对此进行裁定。迫于政治压力,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2001年颁布了SFAS 142,最终规定商誉后续计量采用减值测试法,取消了商誉的系统摊销。国际会计准则及我国会计准则分别在2003年和2006年采用了减值测试法。由此而言,现行的减值测试法并非准则制定者初衷,实则是向实务界妥协的一种无奈之举。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上市公司商誉资产数据 | |||||
单位:亿元 | |||||
| 2017年 | 2016年 | 2015年 | 2014年 | 2013年 |
商誉 | 11,915 | 10,502 | 6,498 | 3,291 | 2,140 |
净利润 | 17,971 | 30,081 | 27,671 | 27,066 | 25,402 |
商誉占净资产比例 | 3.97% | 3.66% | 2.60% | 1.56% | 1.18% |
商誉占净利润比例 | 66.31% | 34.91% | 23.48% | 12.16% | 8.42% |
商誉减值 |
| 101 | 77 | 32 | 17 |
减值额占比 |
| 0.96% | 1.19% | 0.97% | 0.79% |
由统计数据可知,截至2017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商誉资产额增至11915亿元,较2013年2140亿元增5.6倍,呈现出爆发增长的态势。按此增速,2017年底商誉金额极有可能突破1.5万亿。从资产占比来看,2017年商誉占净资产比例增至3.97%,较2013年1.18%上涨近2.8个百分点,看似比率不高,但商誉减值可是会直接减损上市公司当期净利润。看商誉与净资产的比例,有2013年的8.42%暴增至2017上半年的66%(当然,净利润为半年数据,打折的话为33%)。
再看2013年到2016年,商誉减值额分别为17亿、32亿、77亿、101亿,年均增幅超过2倍。商誉减值会减少当期盈利,给上市公司未来业绩带来及其不利的影响。从个别公司案例来看,因商誉减值导致当期业绩出现巨亏的案例并不鲜见。典型如近期因业绩变脸而备受谴责的山东墨龙,公司因商誉减值等问题由预盈转为巨亏。可以预见,随着越来越多公司渡过业绩承诺期,约束并购资产的盈利能力不断弱化,商誉减值风险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拟采用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大量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并购商誉的相关文献,借以分析并购商誉减值。
2.案例分析法:通过引用具体数据、案例来说明并购商誉减值。
5. 参考文献
[1] 林勇峰,鲁威朝,陈汉文.商誉与商誉减值--基于上市公司现状的深层分析[N].上海证券报.2017(4)
[2]郑海音,正阳,卫东.并购商誉能提升公司业绩吗?[J].《会计研究》.
2014(3)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