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俄罗斯与中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历史悠久。在这条道路上,两国之间的对外经济合作经历了波折。今天,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处于相当高的水平,并在继续发展。 俄罗斯和中国的经济结构,商品供求在许多方面是互补的,而不是竞争的。中国和俄罗斯在生产,矿产和劳动力资源的结构上存在差异,因此,两国经济已经形成了互补性。 一方面,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充分深化了中俄的经贸合作,改善了双边贸易结构。另一方面,中俄两国是重要的区域伙伴。 中国和俄罗斯是许多区域组织和论坛的成员:联合国,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RI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论坛,CICA,DCA。 同时,俄罗斯与中国之间经贸合作的发展受到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主流趋势,中俄两国作为相邻国家,在双边领域已经建立起彼此信任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经贸关系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环节,经过二十年中俄两国的共同努力,使双方经贸关系持续发展,研究中俄经贸合作的战略发展方向,对于促进中国和俄罗斯经济稳步增长,推动东北亚地区经济协作,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具有非凡作用。 理论意义:目前的研究情况看来对于贸易结构的研究,大部分还停留在单个国家或地区,而对出口商品的细节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则对中俄贸易的商品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对于中俄贸易相关课题的研究具有补充意义。 现实意义:中俄双边贸易目前已经取得了相当优秀的成绩,但却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中俄双边贸易的现状、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深入分析,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有利于完善中俄双边贸易发展,对双方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2.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引出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等内容,对本文的研究方法进行明确,为全文奠定行文基础。 第二部分为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对国内外对于中俄双边贸易发展的研究进行概述。 第三部分是对中俄双边贸易发展的现状及特征进行分析和描述,明确中俄双边贸易发展的主要情况。 第四部分是对中俄双边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第三部分中俄双边贸易发展的现状及特征,找出其中存在问题的部分进行明确和分析,为下文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奠定基础。 第五部分是推动中俄双方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针对第四部分提出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后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主要是对中俄双边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掌握中俄双边贸易的发展现状,为后文提出解决对策奠定基础基础。 一、引言 二、中俄经贸合作现状 (一)中俄两国政治关系的改善奠定了合作发展的有利基础 (二)中俄两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营造了新的合作机遇 (三)经济方面的互补性成为双边合作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两国地理位置的临近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三、中俄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双边贸易规模小 (二)合作投资项目结构存在问题 (三)双边贸易制度不规范 (四)沿边地区对俄经贸合作发展后劲不足 四、中俄经贸合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扩大双边贸易规模 (二)优化合作投资项目结构 (三)完善双边贸易制度 (四)推动延边地区对俄经贸合作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现状: |
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关系是互惠和平等的。它们的稳定性和规模是由于诸如历史和地理邻近性,经济的互补性以及两国发达的经济和知识潜力等重要因素所致。 从目前看来,研究中俄双边贸易对中俄两国发展经贸关系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 1.中国研究现状 在对中俄双边贸易的特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大类观点: (1)中俄双边贸易的积极作用。一是互补作用。董锐(2009)认为中国贸易中的资源比较优势,相对明显,双方均是在各自的优势上进行贸易,商品结构方面竞争性不强,因此互补性相对显著。在王健(2014)看来,中俄商品结构非常符合H-O模型,在各自拥有资源方面各有所长,且双方需要进口的商品来弥补自身的劣势,因此具有极强的竞争力,使得双方可以通过互助合作,促进商品结构方面的优化。二是企业竞争力提升作用。 (2)中俄双边贸易存在的问题。一是中俄贸易结构不合理。唐朱昌(2011)认为,在中俄双方贸易往来过程中,由于双方之间的贸易产品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以及管理模式不够规范的问题,使得中俄双方贸易在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情况,这导致了中俄双方贸易难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提升。二是比如贸易不平衡或者价值链地位没有变化等。 (3)中俄双边贸易的发展前景。曹英华(2017)表示,对于贸易结构优化来说,产业内贸易对其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直接关系到一国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王金亮(2010)从整体角度发现,中俄两国的产业贸易结构尚未成熟,目前看来,初级产品相对于制成品产业发展水平来说相对较低,严重影响我国贸易商品结构的进一步的发展。 2.俄罗斯研究现状 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经济关系经常是俄罗斯经济学家研究的主题,然而,尽管也有许多主要经济学家的专著和研究,但它们在当前期刊中的国际法律方面主要以论文为代表。在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国际会员国法律方面, Popov D.S.(2009) 论文研究的最初前提是承认区域国际一体化对现代俄罗斯国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论文是对上海合作组织活动进行科学认识的首次尝试之一。论文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国际法律规范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国际法主题之间有助于维持一般国际政府间组织特别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资格之间发展。 在中俄2050年共同发展战略的专著中Kuzyk B.N. Titarenko M.L.(2006) 以九因素预测方法为基础,试图研究中国到2050年的发展潜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另外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前景。同时,这本书揭示了俄罗斯和中国在解决国内和国际问题上进行合作与共同发展的潜力。该专著为中国发展的长期预测提供了多种选择。 在“上海合作组织:俄中合作的前景”科学著作中,A. Yu.Baranov(2010)认为,要在建立自由贸易区和建立紧密的经济一体化方面实现上合组织计划目标,就需要采取俄罗斯和中国领导人的一系列决定。关于在上合组织内部建立自由贸易区方面,他认为如果近年来美国经济一直按照“肥皂泡”膨胀的态势发展,那么中国经济将通过高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来证明自己,他认为美国长期处于领导地位的时期即将结束,可能会被多极世界的模式所取代,这种模式完全符合中国与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愿望,因此进一步加强了上海合作组织在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地位。 大多数作者专注于上海合作组织(SCO)框架内的中俄互动。他们分析了双边贸易的动态以及每个国家在该组织中的作用,并对两个主要的上合组织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预测。文章之间的主要区别仅在于对所研究问题的看法-巴拉诺夫(Baranov)和波波夫(Popov)谈及俄罗斯的作用,指出有必要抵制中国相当积极地向俄罗斯市场扩张。同时,波波夫还分析了法律成分,从而使分析更加完整。库齐克和蒂塔连科的工作涵盖了俄中经济关系的各个方面,强调了与中国建立伙伴关系和建立贸易的重要性,并鉴于俄罗斯庞大的资源基础和中国最强大的经济体,表示希望加强这些关系并建立强大的经济区。 3.文献评述 现有的文献主要是将中俄双边合作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未将双方的角色进行分离来独立分析,本文将从中俄经贸合作现状的基础出发,分别分析中方对俄投资、俄方对中投资的现状,存在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对策。 |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4.论文(设计)的研究计划或撰写方案:
20年12月—21年1月,确定论文题目,制订计划并查找相关资料,完成开题报告初稿,上交导师查阅;
21年2月—3月,查找翻阅相关论文资料,如文献、论文集、著作等,建立论文框架并完成论文初稿,初稿中参考文献不低于15篇,其中至少包括一篇英文文献,同时翻译相关英文资料;
5. 参考文献
5. 参考文献: |
[1]曹英华.产业内贸易与中俄贸易可持续发展[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1):28-31. [2]丁振辉,孟思佳,李星谕.哥本哈根经验与启示[J].中国市场,2010(35):93-95. [3]樊纲,关志雄,姚枝仲.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2006(8):70-80. [4]关秀丽.推动中俄经贸结构调整势在必行[J].国际贸易,2012(3):19-24. [5]郭力.中俄产业内贸易结构分析[J].西伯利亚研究,2014(5):28-32. [6]胡兵,乔晶.对外贸易、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LA-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5):12-20. [7]胡晓君.中欧产业内贸易与中欧贸易发展[D].北京.外交学院,2012. [8]江雪梅.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8(1):19-20. [9]匡王番,王建国.中法双边贸易的互补性与潜力研究一一基于贸易互补指数与ARIMA模型的测度[J].湖南社会科学,2011(1):137-141. [10]邝艳湘.当前中俄双边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实证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2011(1):41-48. [11]李汉君.中俄贸易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与优化[J].对外经贸实务,2010(8):31-33. [12]李强.中日贸易商品结构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1. [13]李腾腾.中德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山东.中国海详大学,2012 [14]李艳.中俄贸易互补性及发展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2013(4):37-38. [15]李玉琼,王金亮.中俄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的行业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2):34-35. [16] Kuzyk B.N. Titarenko M.L.中俄2050年共同发展战略[J].莫斯科经济战略研究所,2006 [17] Popov D.S. 在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国际会员国法律方面 [J].喀山国立大学 在和.乌里扬诺夫列宁,2009 [18] Baranov A. Yu.上海合作组织:俄中合作的前景与前景 巴拉诺夫; 俄罗斯联邦体育,旅游和青年政策部// BelSU科学公报.老师 历史. 政治学.经济.计算机科学.2010(72)227-233. |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