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刑法的发展追随者时代的脚步,从特定的角度看,刑法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生命脉络轨迹。因为一条条刑法条文都是从时代发展的轨迹中展开。如果说上个时代的轨迹是汽车的辙印,这个时代的轨迹则是网络的铺开。在这个网络包裹社会的时代中,许许多多以往不曾出现过的犯罪形式展现在我们眼前。2015年的《刑法修正案lt;9gt;》中,对刑法条文中的网络犯罪做了进一步详细和扩充。增设了诸如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一系列网络犯罪相关条文。对于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这一罪名,在网络犯罪这样的特定犯罪背景下,犯罪活动实施者往往不可能仅靠个人的力量完成各种各样的网络犯罪,绝大部分网络犯罪的实施都需要他人提供多方面的帮助,诸如为网络犯罪活动提供网络服务、网络平台等许多条件。网络空间的不确定性与隐蔽性也成为了网络犯罪频发的巨大诱因,同样,这些因素的存在也是网络犯罪案件破解难度大的原因。因此,这样的曾经在我们眼中看来的帮助行为也成了网络犯罪实施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于传统型犯罪的帮助行为,网络犯罪的帮助行为很多时候看似无害,实则在无形之中帮助了犯罪活动的实施,网络犯罪的帮助行为同网络犯罪一样,具有极高的复杂性与隐蔽性。传统的共同犯罪理论在很多时候很难运用到网络犯罪的帮助行为之上,因此,在《刑法修正案lt;9gt;》颁布之前,可以说我国立法实践中在网络犯罪帮助行为这一方面是空白的,审判事务中对此类行为的判定也是极为混乱的。《刑法修正案lt;9gt;》中本罪的增设可以说是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在当前网络犯罪治理形势愈发严峻的背景下,这一罪名的设立,也代表在网络犯罪活动中的帮助行为其作用更加重要且突出。与传统犯罪相比,网络信息犯罪隐蔽性体现最直观的点就在于它的既遂时间点,很多时候被害人往往得不到反应的时间,往往犯罪被发现之时,损失已经出现。防范的难度极大。并且在当今网络时代,绝大部分网络用户防范意识不强,使用网络较为随意,这也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犯罪的滋生。
而本罪的设立,是将帮助他人实施网络犯罪的行为单独成罪,目的就是在于加大对于网络相关犯罪的打击力度。其中,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这一罪名一经创立,即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讨论,对其中的许多关键点,也存在着诸多争论。虽然在2019年11月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关于办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诸如“明知”、“情节严重”等立法之初表述不明确的点做了详尽的解释,但在许多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争论。诸如立法性质、处罚模式等司法解释中未提及的以及上述提及的点,都有许多学者为之探讨争论。因此,对于两高相关司法解释的解读,以及对于诸多问题的探讨,探讨本罪成立的界限,本罪与其他罪名的竞合,以及本罪与传统帮助犯之间的理论冲突等相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司法实践中新兴网络犯罪的处理,也具有现实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从“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这一罪名本身出发,探究其概念意义,兼合法条原文以及司法解释内容,从其立法初衷、立法背景、罪名性质、争议问题、实务案例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思考该罪名在审判实务中的具体应用道路,结合先关理论学说探讨实务中现存问题的解决之法并能够提出先关建议以及方法。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网络相关犯罪的国内立法始于1997年刑法,当时对于网络犯罪的规定并不全面,很多方面并没能全面覆盖到,这也是时代的局限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毕竟当时互联网还是个新兴事物。而发展到今天,互联网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本罪的设立是在正是在新兴的互联网经济热潮之下,由于本罪是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才出现,因此国内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全面,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部分学者仅就部分争论激烈的问题有过学术文章进行探讨。大致可以分文如下几个部分。第一,关于本罪罪名性质的探讨,张明楷教授认为,刑法条文对帮助犯单独设定法定刑时,存在帮助犯的绝对正
犯化、帮助犯的相对正犯化以及帮助犯的量刑规则三种情形,而本罪的设立则属于帮助犯的量刑规则,否定了帮助犯正犯化的结论。而刘艳红教授则认为,本罪的设立属于帮助犯的正犯化,她同时认为,本罪对于帮助犯独立设立罪名,有盲目扩大帮助行为处罚范围之嫌,存在不妥之处。第二,关于中立帮助犯可罚性问题的讨论。本罪属于对网络活动犯罪帮助行为的处罚,与传统帮助犯理论产生了冲突。支持帮助行为处罚客观说标准的学者认为,除非帮助行为本身就创设了法律所不允许的巨大风险,否则就帮助行为本身来看,并不能达到作为犯罪来处罚的标准,因此不能够做为帮助犯来处罚。也有学者认为只要实施了帮助行为,对犯罪行为产生帮助,就应当对其进行处罚。相关刑法理论相对发达的德日刑法学界,对中立帮助行为的理论也大致是以上两种,但通说观点还是支持限制处罚说,即处罚客观说标准。
学界对于本罪的探讨大致如以上所述,这些观点并未形成统一的通说观点,相关观点在国内理论界也并不成熟,因此仍存在不小的争论。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搜集先关资料例如,官方发布的法律条文、司法解释、审判案例指导等资料;审判实务案例、相关案例分析、判决书等资料;相关学术文章、文献。
二、对其中重点案例进行集中研读以及分析,寻找其中存在的审判疑难点以及争议焦点,思考其中的学术问题。
三、对比相关案例以及学者文章,了解国内外相关学说以及存在的争论点。
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高铭暄.刑法学(第九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147-148.
[2]喻海松.网络犯罪二十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1-101.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