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期的对日外交开题报告

 2022-09-09 14:58:5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袁世凯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位颇具争议的重要人物,尤其是在其担任直隶总督一职时,对清政府的对日外交政策起着重要的影响,而反过来,袁世凯对日外交的成果又将直接影响到其自身的仕途。而关于袁世凯与日本的关系问题,已有较多的论著和评述。

袁世凯自驻扎朝鲜时代起,便在中日关系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苏全友在《论袁世凯的仇日政策及实践》(历史教学,2004年第5期)这一篇文章里提到,袁世凯与日本的关系,从袁驻朝鲜起始终处于对抗状态,袁世凯一向敌视日本,二者关系总体上处于对立状态,至于日本排斥袁世凯,则是袁对抗日本的必然结果。袁世凯鉴于日本“专力于兴起商务,召集商民,盘根植固,倍蓰中国,其处心积虑固不徒为今日计”,为进一步抑制日本势力在朝鲜扩张,竭力培植亲日派。可惜最后,朝鲜的东学党起义仍然成为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导火索,同时也成为了袁世凯与日本结怨的契机,如杨慧萍在《袁世凯与日本》(选自《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若干人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一文中说“袁世凯第一次得罪了日本”。

1882年时,出于维护清朝统治和抗击日本的目的,袁世凯曾受命编练朝鲜新军,这为袁世凯在甲午战后的小站练兵提供了经验。而甲午中日战争中方的战败使袁世凯认识到当务之急是效仿西方整顿军队,编练新军。由中国史学会编纂的《中日战争第5册》(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里记载了袁世凯这样一段话:“伏查倭人十数年来,外示联和,内蓄叵测,其甘言愉色使我略不猜防,而整顿武备,踏勘形胜,密以谋我;迨祸机突发,我已支吾不暇,故败挫频仍,不克抵御。究其本源,虽由于练兵诸统将多未得人,亦由于未雨绸缪之义有所阙如。此固中国覆车之鉴,要亦中国更始之机也。”为更好编练新军,袁世凯选择向日本学习,北洋新军的体制和操练方法都主要仿照的是日本军制。管书合在《袁世凯对日外交述论》(史学集刊,2007年第1期)中提到,甲午战败后,袁世凯对日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轻视到学习的过程。在袁世凯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开始参与清政府外交政策的制定。在这一时期,日本先是与俄国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进行战争,随后带着战胜国的威风不断扩大对中国东北的渗透与侵略。为应付这种局面,袁世凯基本上延续了李鸿章“以夷制夷”策略,在日俄战争中表面保持“中立”,实际倾向日本;随后,采取联英美制日俄的策略应对日本的侵略,这表现出袁世凯虽然内心对日本人相当反感,对于日本的侵略也非常不满,但从维护自己的权力及国家利益出发,也不得不予以让步,不过同时也想方设法予以抵制,而这一策略对以后的北洋政府、张作霖乃至南京国民政府的对日外交方针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袁世凯作为晚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清末外交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而关于袁世凯的争议,最多的就在其外交领域。袁世凯的对日交涉可以说开始于其主政朝鲜时期,甲午战后,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清政府的对日交涉也日益凸显,探讨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期的对日外交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文章先追述袁世凯在任直隶总督前与日本的交往及其所形成的对日观念,然后再写他在任直隶总督时期所采取的对日政策及中日交涉,最后一部分再对这一时期袁世凯的对日交涉与政策作出分析与评价。

在具体论述上:第一部分:驻朝时期的交锋 1、驻朝时期的对日交往 2、驻朝时期的对日观念;第二部分:直隶总督时期的暗流涌动 1、日俄战争前的“和平相处” 2、日俄战争期间的倾日意向 3、日俄战争后的较劲;第三部分:对袁世凯对日外交的评价 ——从传统到近代过渡人物的矛盾。试图通过史料的运用,对以往的观点进行补充丰富,并力求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围绕确定好的选题为中心,展开相关史料收集整理工作。历史研究的资料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第一手资料是第一次关于要研究的事件或经历的描述,它包括原始文件、真正参加者或直接观察者的报告,被研究本人的论著、演说稿和日记、会议记录、调查报告等。第二手资料是对事件或经历至少处理过一次的资料,它包括各类参考书、他人传抄的记事、传闻、各类出版物等。在资料收集中,尽量使用第一手资料,并结合二手资料。在这其中,确保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对历史分析的客观性,正确有效的史料收集有利于研究者把握史实发展脉络,进行切实高效的研究。

其次,综合所收集的各方面信息,在不同来源的史料的相关价值确立以后,将所得的史料加以综合整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解决史料之间的不一致所带来的矛盾,并根据研究目的决定这些材料的取舍,不能简单地将复杂的史料堆积在一起,而必须从中梳理出中心观点,注重逻辑顺序。在反复提炼史料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发现同一史料来源可能包含着对同一事件的各个叙述,不同的史料也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基本一致的证据和信息。最后得出结论。历史研究形成的结论是从文献中所得的逻辑分析。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经世致用,古为今用,这也是我国教育史学的传统。所以,在形成结论的过程中,要善于处理历史研究与研究所处语境之间的矛盾。此外,还有史论结合。有史而无论,只是史料的堆砌;有论而无史,不是历史研究。

4.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近代史资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杜春和,林斌生,丘权政.北洋军阀史料选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3]王彦成,王亮.清季外交史料[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至2022年2月 确定论文选题,接受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下达的任务书,并按任务书要

求完成资料收集等前期准备工作。

2.2022年2月至3月完成开题报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