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该项目位于海门市沿江风光带的一个重要节点,位于南通职业大学海门校区和广州路的南侧,西临长沙路,北接长平路,对面为崇明岛,地块狭长,长度为150米,宽度为50米左右,基地中有一面积较大的水域和零星小沼泽地,地势比较平坦,无遗留建筑和需要保留的植物及特殊地貌。
海门市南依长江,与上海隔海相望,素有江海门户之称。近年来,海门加速了南进的步伐,重点打造南部沿江风光带,充分利用沿江的资源来塑造城市形态新特色,自然风光和都市风貌交相辉映。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长江的宝贵资源优势,结合生态岸线做足滨江亲水文章,逐步实现由背向长江到面向长江发展的城市新格局,同时为人们提供文化生活休闲地段,打造不一样的沿江风光带。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该地块处于海门市提出的跨江发展的重要节点上,也是海门市重点打造的沿江风光带的中心区域,地段位置优越,从功能上看,该地块周边有大学、综合办公区和高档居住区,从区位上,地块对面是上海的崇明岛,地块承担着展示海门新城市形象、塑造沿江新城市景观的重要角色。设计时要根据周边居民的不同需求和整个风光带的空间连续性需求,设计不能的功能区,空间以开敞空间为主,根据不能的功能需求设计不能层次的园路,交通流线组织合理,与城市道路和防洪大堤做好衔接。所以是本项目设计的一大难点,必须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在不缺乏海门文化的前提下又有好的设计感。其次。一个好的滨江景观设计总是离不开好的植物配置,因为良好的室外环境主要依靠植物的造景功能。树种的不同、色彩的不同,甚至是高度不同的植物的相互合理的搭配都能营造出不同的景观氛围。即使是同一树种、不同高度、不同的种植位置都可以有不同的风味。最后是要做好植物规划和功能区的衔接。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自1990年以来,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逐渐向内涵延伸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城市的旧城改造和沿江风光带开发也呈日益增长的发展趋势。的确,风光带的建设对提升城市旧中心区的城市形象、人居环境,体现城市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项规划为民、施政为民的民心工程。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即城市中陆域与水域接踵的区域。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天成与人工创造而形成的景观区域,其对城市的意义尤为独特和重要。规划城市滨水区景观,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市民生活的需要,是生态景观的需要,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营造城市滨水景观,就是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工建造的环境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为人与自然的接触提供途径,增强亲密性,强化自然空间对城市、环境的调节作用,从而能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的城市格局。
滨江地区因为其繁华的历史,往往成为城市中最具吸引力的地带,在城市的老城区,几乎主要的街道内均引向滨江区,所以也就成为交通最拥挤,通行能力最差的区域,结合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考虑到对交通的疏解及人流的引导,建设滨江大道是必要的,但在部分城市考虑到城市道路修建的难度,往往与防洪大堤结合形成路堤结合的滨江大道,如此一来,就限定了风光带的物质空间,使风光带的用地极其有限。同时由于滨江路的车行交通、风光带的步行交通、防洪堤的工程大堤往往在同一平面,很难形成自然、舒适的观景效果。
4. 研究方案
1. 该地段属于沿江风光带的一个重要节点,位于南通职业大学海门校区和广州路的南侧,西临长沙路,北接长平路,对面为崇明岛,地块狭长,基地中有一面积较大的水域和零星小沼泽地,地势比较平坦,无遗留建筑和需要保留的植物及特殊地貌。此方案定位为具有生态风景、休闲游憩、和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滨江观光带。而其作为城市系统地重要组成部分,并充分展现出自然生态、具有滨江景观特色。
2.本方案在设计上要体现与海门文化以及周围地理环境相映衬的空间环境,营造一个具有海门特色的景观环境和周围相适应,也同时给周围的居民更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也给来参观的游人对海门滨江的的留下深刻回忆。
3.为达到自然的和谐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改造原先对生态保护不利的因素,营造一种生态的自然文化。既体现出海门当地景观的特色,又可以达到一种人与自然恬然相容的的人居环境。根据周边来往人群的层次及需求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赋予各个局部空间以各自不同的视觉感受与属性。舒适、恬静,是观光带设计的宗旨。在设计中调用光、影以及配景、植物等表现手段来增强空间主题对人的美好氛围。5. 工作计划
1.工作目标
1、整体环境规划设计
2、周围环境规划设计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