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沥青路面的水损害是路面工程中一种严重的早期破坏形式,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南方多雨地区,沥青混合料的水损害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近年来修建的大量高速公路多少都出现了水损害现象, 所以解决这一问题对公路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引发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因素很多, 无论是路面材料、路面结构组合方式、排水设计, 还是生产施工方面出现的问题, 都可能导致水损害的发生。因此,有必要从动水冲刷、冻融循环条件下研究沥青混合料水损害的产生机理,将可为沥青混合料的材料选型、配合比设计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现在我国沥青混合料水损害的研究现状以及今后怎样处理水损害这一问题。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相对而言,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高等级路面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得到广泛发展,在水损害方面认识相对滞后,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所以无论是在对水损害的机理认识,还是在对防治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应用性研究方面,其深度、广度都与国外有相当大的距离。而对于沥青与集料粘附性能的研究,国内多是从改善沥青在温度、老化方面的路用性能着手的,而在集料的性质对沥青与集料之间粘结性能的影响方面研究较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高等级公路建设刚起步,水损害问题还很不突出,因此国内对此还不是很重视,研究较少。八五期间我国对沥青混合料水稳性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目的针对我国沥青路面的实际,通过大量实验并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试验方法及指标,提出适合国情的实验方法和指标,最后推荐用冻融劈裂强度比和残留马歇尔稳定度来评价沥青混合料的抗水害能力。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我国高速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有多种形式, 几种常见的早期破坏形式有:软土地基沉降. 由地基特别是软土地基沉陷引起路面产生很大的不均匀沉陷, 使路面纵断面产生大的变化。软土地基上的高速公路虽然一般都采用软基处理措施, 但由于多种原因仍将产生很大的沉降。如:沪嘉高速公路通车6年后, 某一桥头由于多次用沥青混凝土找平, 沥青混凝土总厚已达到100cm, 实际竣工面层厚为12cm, 经过8年后软土地基才稳定;杭甬高速公路通车仅2年, 在某一桥头产生的沉降量就超过150 cm。桥头跳车. 桥头跳车是每条高速公路都有的普遍现象, 它既包含地基沉降,又包含桥头填土的进一步压密。 结构性破坏、水破坏和严重辙槽等。本文主要讨论对路面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影响最大的方面。[1]
在路面结构设计中,路面在使用年限内所受到的各种轴载的累计作用次数成为荷载因素方面的重要设计参数之一。通常,统计各种轴载的累计作用次数时,以横向分布来表述,包括车道间横向分布和车道内横向分布。车道间横向分布用通过路面断面的累计轴载次数表示,车道内横向分布用通过某车道的累计轴载次数表示。但是,荷载在车道内的横向分布情况却显著地影响沥青路面的破坏特征。
新西兰交通运输部的 R. Buite等人考虑到高速公路重型车辆与小型车辆严格分道行驶对路面的荷载作用的差异性,提出了对小型车道和重型车道路面进行结构不等厚设计或材料不同级设计的理念。
4. 研究方案
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参考已学过的课本及有关资料,根据目前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的实践,总结当前沥青混合料水损害的主要评价方法及其优缺点(宏观及微观评价方法);归纳水损害病害的主要形态及形成原因;根据坑槽的严重程度,分析得到针对性的处治技术。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原始条件及资料原始条件及资料包括以下几方面: 1、国内外关于沥青混合料水损害评价方法的分类及优缺点; 2、国内外关沥青混合料水损害主要形态及成因的相关研究资料; 3、国内外关于沥青混合料坑槽病害的严重程度分类及其相对应的处治技术相关研究成果。
5. 工作计划
首先明确我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课题,是希望通过此对沥青混合料水损害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初步将论文题目划定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讲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第二章是将沥青混合料水损害从宏观及微观两个方面评价。第三章是沥青路面水损害病害成因分析及养护技术。第四章是结语,包括总结还有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分时间段分别完成上述计划,审查完毕后确认无误上交。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