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背景图像压缩编码技术可以追溯到1948年提出的电视信号数字,到今天已经有60年的历史了。
Kunt提出了第一代数据压缩编码的概念,直至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图像压缩技术仅仅停留在预测编码法、亚采样以及内插复原等技术的研究上,而且还很不成熟。
第二代数据压缩编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设计出另一种更为精确,更能接近信息论中熵极限的编码法。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图像可以压缩,是因为图像中存在大量的冗余信息。
JPEG压缩过程可以分成颜色模式转换及采样;DCT变换(离散余弦变换);量化;编码。
整个压缩过程中,最难的部分就是第四步,必须判断一个个DC(AC)的值,以及转换成二进制代码后的码长,再去对照哈夫曼编码表进行编码,比如对一个DC值编码,首先得先判断该DC的值在哪段范围内,在某一段范围内的数值,其二进制代码长相等。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图像信息的压缩编码,是根据图像信号固有的统计特性和人类的视觉特性进行的。
图像信号固有的统计特性表明,其相邻像素之间、相邻行之间或者相邻帧之间,都存在较强的相关特性。
利用某种编码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些相关特性,便可实现图像信息的数据压缩。
4. 研究方案
方案设计:JPEG压缩过程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1.颜色模式转换及采样;2.DCT变换(离散余弦变换);3.量化;4.编码(有算术编码和哈夫曼编码两种,这里采用哈夫曼编码)。
JPEG压缩过程如图2.1所示:图2.1JPEG的压缩过程首先将要压缩的图像分割成一定的8像素8像素的图像子块,再用前向余弦变换(FDCT)将个子块变为88的DCT系数阵列;然后用一个88的量化值阵列对这些系数进行量化;最后用编码器将量化后的系数编码成一串比特数流。
一般来说输入图像和输出图像之间存在有误差,这个误差是由量化过程引起的,熵编码、解码过程没有信息损失。
5. 工作计划
起止日期(日/月) 周次 内 容 进 程 备注3.01-3.07 1 熟悉设计的课题,查阅、整理参考文献和资料 3.08-3.14 2 理清思路,撰写开题报告 3.15-3.21 3 完成外文翻译 3.22-3.28 4 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知识,准备开题答辩 3.29-4.04 5 开题答辩,对设计课题的内容作初步论证 4.05-4.11 6 内容论证,内容改进,内容定稿 4.12-4.18 7 对JPEG图像压缩进行研究学习 4.19-4.25 8 对JPEG图像压缩进行研究学习 4.26-5.02 9 熟悉毕业论文格式、撰写论文初稿 5.03-5.09 10 完成论文初稿并提交 5.10-5.16 11 自我修改毕业论文 5.17-5.23 12 根据老师指导,改善不足之处,总体完善 5.24-5.30 13 完成论文终稿,提交论文终稿 5.31-6.06 14 准备好自述讲稿,打印,参加论文答辩 6.07-6.13 15 准备好自述讲稿,打印,参加论文答辩 预期结果本课题基于JPEG算法,通过JAVA编程实现将BMP图像压缩成JPEG图像以及调整图像大小清晰度的功能。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