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应用普及社会的每个角落,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大到国防、部队、金融机构,小到人们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和各种支付软件,都可能与互联网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如何保证这些信息在互联网上安全的传输,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如果说公钥密码体制是最近二十多年来密码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那作为公钥密码体制一员的ECC密码体制则是最近十多年来公钥密码体制内的研究热点之一。时至今日,ECC密码体制仍是已知的在同等密钥长度下,带宽要求最低,存储空间要求最小,并且具有最高的运算速度与安全性的一种公钥密码体制。相比目前尚在广泛使用的RSA密码体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更快的计算速度、更小的存储空间、更低的带宽要求和更强的抵御密码分析能力以及更小的硬件实现面积等。所以,研究ECC的加解密系统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1. ECC密码体制的硬件实现:ECC密码体制的应用分为软件加密和硬件加密,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移动设备上需要保证信息安全的需求越来越高,所以硬件实现又比软件实现具有更好的优势,例如安全性更高、运算速度更快等。
2.完成ECC点乘模块电路的系统功能,在整个ECC密码体制的运算过程中,点乘运算是最耗时的运算,它的运算速度直接制约了该密码体制的最终运算速度。所以在硬件结构上进行优化设计以加速ECC运算。
3.用verilog语言编写控制器,分别调用各个子模块。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1985年,Neal Koblitz和Victor Miller分别独立地提出了利用椭圆曲线设计公钥密码体制的问题。这种密码体制的安全性是基于椭圆曲线离散对数问题(ECDLP),ECDLP比大整数因子分解问题更加复杂。自此以后关于椭圆曲线密码安全性和有效实现的大批研究成果被发表出来,应该说全世界的密码学家、数学家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保持着对其的密切关注。1990年以后,椭圆曲线密码开始得到商业界的认可。从1998年起,一些国际标准化组织就开始对ECC的展开标准化工作。其中,1998年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ANSI)公布了专门针对ECC的ANSI-X9.62和ANSI-X9.63标准,1998年IEEE-P1363工作组正式将ECC写入了当时正在讨论制定的公钥密码标准的草稿中。在该草稿中规定了三类构造公钥密码体制的数学难题,其中ECDLP便为其中之一。2000年8月,P1363的最后文本已被工作组通过,这一标准也已于2000年年底公布于众。从长远看,ECC替代RSA成为广大的公钥密码体制的首选已是大势所趋。
在ECC技术的研究上总结而言有如下几个关注点:
4. 研究方案
本方案采用自顶向下的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方法与流程,其简单的流程如下图a:
点乘模块、点加模块、倍点模块以及模逆模块实际上都是一个控制器,用verilog语言编写的话,就是一个状态机,分别调用下面的子模块,完成运算。
5. 工作计划
第1周: 查找文献和翻译文献
第2周: 撰写开题报告
第3周: 电路系统的总体设计和规划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