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干旱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水资源供应、生态系统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北方地区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带,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是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响应敏感的区域之一。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干旱的研究一直是气象学、水文学和地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对干旱的定义、指标、时空变化特征、成因机制以及影响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1. 国内研究现状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1. 主要内容
本研究将以中国北方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长时间序列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该地区连续干旱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变化的驱动机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连续干旱日数的定义及数据处理:
确定本研究中连续干旱日数的定义,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
1.数据收集与处理:收集中国北方地区长时间序列的气象观测数据,包括降水量、气温、蒸发量等。
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剔除异常值和缺失值,并进行必要的插补和标准化处理,例如使用线性插值法对缺失值进行补充。
2.连续干旱日数的定义与计算: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参考相关研究,选择合适的干旱指标和阈值,定义连续干旱日数,例如,可以选择连续5天降水量低于5毫米作为连续干旱事件的定义标准。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视角新颖:将连续干旱日数作为研究对象,区别于以往多关注干旱频率、强度等指标的研究,能够更加精细化地刻画干旱事件的持续时间特征,为干旱风险评估和水资源管理提供新的视角。
2.研究方法综合:结合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对连续干旱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量化分析不同因素的贡献率,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3.研究结论深入:在揭示中国北方地区连续干旱日数时空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其变化的驱动机制,并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为该地区制定更加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王国庆, 孙劭, 张强, 等. 基于SPEI的中国北方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水利学报, 2021, 52(4): 415-425.
[2] 王国庆, 孙劭, 张强, 等. 基于多源干旱指数的中国北方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对比分析[J]. 水科学进展, 2020, 31(5): 704-714.
[3] 姜彤, 张强, 王国庆, 等. 1961—2018年中国北方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J].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20, 40(3): 1-9.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