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岛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B开题报告

 2022-12-25 10:54:2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1.1.1湿地和湿地公园的定义

湿地: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据资料统计,全世界共有自然湿地855.8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6.4%,但它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湿地公园:是指以水为主体的公园。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湿地公园是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是落实国家湿地分级分类保护管理策略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当前形势下维护和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直接而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既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湿地多种功能效益,同时满足公众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社会的参与和科学的经营管理,达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持湿地多种效益持续发挥的目标。对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山岛湿地公园:三山岛湿地公园已经被国家林业部评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1.1.2湿地公园发展历程

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共同构成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建设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一种成功模式,也是《湿地公约》所提倡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国外湿地公园建设发展迅速,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已取得了成功经验,并得到广泛赞誉和认可。而我国湿地公园建设起步较晚,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较少。自1992年加入国际《湿地公约》以来,我国把加强保护湿地,发挥湿地综合效益,实现湿地资源永续利用、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确定为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总目标。2003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国家林业局提出鼓励在四个特殊地域优先建设湿地公园,2004年建设部批准首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荣成市桑沟湾城市滨海湿地公园,2005年国家林业局批准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从此我国湿地公园建设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1.1.3 我国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现状

(1)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我国自加入国际《湿地公约》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湿地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保障体系。2000年国家林业局颁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3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2005年国家林业局发出了《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2010年国家林业局制定颁布了《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2013年国家林业局发布了《湿地保护管理规定》。截至目前已有陕西、江西、湖南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颁布了湿地保护条例,《国家湿地保护条例》也在积极制定之中,争取尽快发布实施。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大又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其中要求加强水源地保护,扩大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人居环境。这些都是湿地保护管理的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湿地公园是我国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主要形式,并提出了湿地公园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

(2)建设标准逐步完善

为了加强湿地保护管理,规范湿地公园建设,2008年国家林业局发布了《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和《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2010年国家林业局先后研究制定了《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国家湿地公园验收办法(试行)》和《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同时,2005年建设部也颁布了《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目前,《湿地公园工程设计规范》等标准也正在制定之中。这一系列有关湿地公园建设的标准、规范和办法的相继出台,对我国湿地公园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3)投资规模不断加大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湿地保护与恢复资金扶持力度逐渐加大。“十一五”期间国家批准实施各类湿地保护项目205个,完成项目总投资30.30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4.00亿元,地方配套投资16.30亿元,但由于受国家投资总量的限制,工程建设规模未能达到规划要求。“十二五”规划继续把国际及国家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建设重点,优先安排滨海湿地、高原湿地、鸟类迁飞网络、对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的泥炭湿地以及跨流域、跨地区的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规划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总投资105.94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5.22亿元,占52.0%,地方投资50.72亿元,占48.0%。

(4)保护体系正在形成

湿地公园是我国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结合体。自2005年西溪湿地公园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以来,截止2012年底,全国建立各级湿地公园468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98个,地方湿地公园170个。分布在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保护的湿地类型主要有沼泽、河流、湖泊、库塘、红树林等,几乎涵盖了我国主要湿地类型。目前,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多种保护管理形式并存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5)公众意识普遍提高

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和管理决策者对湿地的认识。湿地公园依托宣教中心等优势资源,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湿地保护宣教网络,改善和丰富了湿地宣教内容与手段,形成了高效的湿地保护宣教体系,大力宣传湿地重要功能与效益、湿地保护法律法规,营造关心湿地、爱护湿地、参与湿地保护的社会氛围,以“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常规宣传活动为基础,促进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常态化,发动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湿地保护事业,在广大群众中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山岛属于太湖中的一个孤岛,生态结构单一,是生态极其敏感、脆弱的区域,环境一经破坏,将很难予以恢复,而搞湿地对它来说是最适宜的。三山岛湿地公园总体定位为“自然原真的生物栖息场所、姑苏韵味的城市湿地公园、联动苏州三山岛的高端旅游产品”,旨在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城市湿地公园。形象上紧扣“岛岸湖湾、隐逸之洲”设计主题,从场地的肌理与特质出发,展现岛、岸、湖、湾等自然形态。以“天堂的湿地,湿地的天堂”为目标,使其成为一处传承吴文化文脉因子的天堂湿地,一处生态保育、度假休闲、科研教育多元共生湿地的天堂。

三山岛的环岛生态湿地以构建山、水、湿地森林、湖岸等相互依存的健康湖滨湿地生态系统为目标,通过对三山岛太湖沿岸湿地种植包括芦苇、荷花、芡实、茭草,来对太湖滩涂整治复垦建设果茶园、采摘园,沿湖道堤的绿化一级临湖宕口复绿等,将太湖沿岸湿地建设、陆地绿化建设同现代农业和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对太湖滩涂整治,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休闲乡村旅游农业打好了基础。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2.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2.1 研究内容

(1)调查前先掌握湿地的含义、作用、分类和湿地公园规划的方法;学习与总结国内外湿地公园规划的内容与方法;梳理三山岛湿地公园的现状特征,对太湖湿地公园的现状及其与周边的关系做出分析。

(2)通过对三山岛湿地公园二期地块范围进行实地调查,结合前期查找的资料以及一期的现状,总结三山岛湿地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水体污染、湿地功能退化、基础设施落后等。

(3)从岛上的生态、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分析三山岛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 预期目标

(1)通过针对三山岛太湖湿地公园现状的的分析研究,提出合理可行的总体规划方案

(2)规划成果能够合理改善三山岛的生态环境,丰富景观状态,提高生物多样性,为动植物提供一个美好的栖息之地。

(3)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净化和保持岛周围的水质,用生态旅游带动周围经济发展,发展绿色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合理旅游项目,提高人居质量。合理规划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为游客提供一个放松身心的好处所。

(4)通过三山岛湿地公园让游客认识到湿地资源的稀缺,湿地保护的重要性,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以此来提升游客的认知,激起他们的责任心。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3.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

3.1 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苏州三山岛湿地公园进行实地调查,搜集分析三山岛二期建设区域的环境状况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一期的建设成果和现状等的相关资料;

(2)文献研究法:查阅期刊、杂志、报刊、著作、网络等相关资料,经过整理加工分析湿地生态系统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为苏州三山岛湿地公园制定出合理的总体规划;

(3)比较研究法:针对不同城市不同地域湿地规划的联系和区别的比较,从比较中分析、归纳有关信息。比较时注意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为解决当前的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4)个案研究法:任何理论都是对时间的归纳和总结,理论又指导着实践,所以要从优秀的湿地公园规划中分析和总结,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以此来指导本次的规划。

3.2 研究步骤

(1)关于苏州三山岛湿地公园的现状和经济发展现状的资料调查;

(2)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3)根据分析结果,对苏州三山岛湿地公园的布局、分区、宣教、科研、保护与修复规划等做出全面的安排;

(4)结合苏州三山岛湿地公园的发展要求,制定总体规划方案;

(5)反复交流修改。

4. 参考文献

4.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湿地分类 (GB/T 24708-2009)》

[2]《湿地保护管理规定》

[3]《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2010.2)

[4]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5]《湿地公约》

[6]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7]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

[8]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

[9]湿地公园建设标准

[10]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

[11]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12]同里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13]太仓金仓湖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14]常熟沙家浜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15]王逸群,我国湿地公园建设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北京泛华志达规划设计院2016

5. 工作计划

5.具体进度安排(包括序号、起迄日期、工作内容)

(1)一草阶段

第2-4周:文献研究、课题实地勘察、案例参观,撰写文献综述。

第5—6周:构思方案草图,递交一草成果。

一草提交成果:区位分析图、现状条件分析图、总平面图、功能分区图、规划结构分析图;文献综述。

(2)二草阶段

第7—8周:拟定设计目标、原则、方法、程序,深化方案。

第9—10周:针对方案主题进行专项研究、基本确定方案。

二草提交成果:各类分析图、总平面图、设计研究论文。

(3)毕业设计中期检查

第11-12周:专业内部各组交叉进行毕业设计中期检查。

(4)成果制作

第 13周:完善规划方案,进行局部详细规划设计。

第14—15周:进行园林建筑、植物种植、重要节点设计,撰写设计说明书。对设计文本、设计图纸排版,递交毕业设计成果.

(5)毕业答辩阶段

第16周:进行成果的最后制作,对设计文本、设计图纸排版,递交毕业设计成果, 毕业答辩、成绩评定与推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