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18 21:45:5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应用前景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一、选题意义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也在不断提升,进而就会导致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上升,也就不可避免的会占用一定量的耕地资源,从而导致我国人地矛盾进一步加深加重。经济的快速发展意味着是对于我国土地资源的过度索取与利用,导致我国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早到了严重的损害。耕地作为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其减少的趋势令社会各界都非常担忧。尤其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耕地资源保护的态势更加严峻。土地是一个经济综合体,本身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和变化性,受到各类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制约影响,并且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在现有的各类条件下,需要我们寻求耕地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点,创新耕地保护形式,建立健全耕地保护机制。因此,进一步研究影响耕地规模变化及其驱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赵小汎,代力民(2008)认为导致耕地规模变化的驱动因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具体表现在影响耕地规模变化的因素在驱动耕地规模变化的方向和强弱顺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就方向而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耕地规模变化起到了负作用,而对建设用地的增加起到了正作用。苏飞,张平宇(2007)认为能够缓解我国耕地资源紧张的情况,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对矿山等废弃土地的复垦,认为这种方式对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倡“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的原则,依据各地区的环境、自然条件的不同,因地制宜,对缓解目前耕地资源紧张的现状以及实现耕地资源的动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李洁,马卫鹏,余永林(2012)认为影响耕地规模变化的驱动力因子主要有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农业驱动因子和政策驱动因子三类影响因素。孙娴,林振山,孙燕(2005)认为现在需要减少耕地资源被建设用地占用的情况,提高相关的农业科学技术,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退耕计划,大力发展科学农业。并且认为我国目前国民对于肉类消费过于庞大,应该减少部分的肉类食品消费,从而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张凤荣,薛永森(1998)在1988年对于我国未来耕地规模情况作了系统的分析与预测,认为实现耕地动态平衡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进行土地复垦,但是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的特殊性,存在诸多的情况,我国后备土地较少,开发起来也比较困难且需要巨大的花费,另外在国际社会总体对于环境要求的大环境下,我国耕地资源未来发展趋势不容乐观。李秀彬(1999)认为对于耕地资源,质量和数量是同等重要的,需要同时重视。并且认为限制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原因是当前我国土地流转机制还不够健全;导致耕地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因此她认为应减少乡镇企业在农村办厂生产,应将此类企业转移至城市,以保护农村的耕地资源。李裕瑞,徐海顺,卞新民(2008)认为对于江苏省耕地资源变化情况来看,不同的发展区间对耕地规模变化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认为国家出台的相关耕地保护政策对于江苏的耕地资源保护的效果不明显,其主要原因可能主要是耕地保护工作让位于江苏省的经济发展,认为地方政府和国家在对待土地资源存在不一样的观点和看法。冯小龙,郭树延等(2018)认为应加大对人口数量增长和城市扩张的速度,从而有效的从根源去避免耕地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邓航,杨子生(2008)认为应到建立健全耕地资源动态平衡的技术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手段,缓解耕地资源的流失,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

三、应用前景

我国耕地保护研究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果,我国耕地在2001年往后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近年来耕地总量趋于平稳,耕地下降趋势得到缓解,但人均耕地占有率依然偏低,耕地保护形势严峻。

本文通过对各类耕地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经济、人口数量和政策因素对耕地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生态退耕、农业结构变化等是影响耕地变化的主导原因。从全国层面看,各类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对耕地保护成效显著。从各地区耕地数据差异比较结果看,在影响耕地规模的众多因素中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占据主导因素。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原因导致各地区耕地质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Mark W.Skinner, Rid G.Kuhn et al. Agricultural L Protection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Local Governance in Zhejiang Province[J].L Use Policy,2001,(18)329- 340.

[2]Yichun Xie, Yu Mei et al. Socio-Economic Driving Fces of ArableL ConversionA Case Study of Wuxian City,China[ J].GlobalEnvironmental Change, 2005,(15)238- 252.

[3]Erik Lichtenberg,Chengri Ding.Assessing Farml Protection in China[J].L Use Policy, 2008,(25)59- 68.

[4]翟文侠,黄贤金.我国耕地保护政策运行效果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3,7(2)8- 13.

[5]张效军,欧名豪,李景刚.我国耕地保护制度变迁及其绩效分析[J].社会科学,2007,(08)13-20.

[6]张宇,刘涛.中国耕地保护制度研究综述[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33-39.

[7]周利秋.我国耕地保护制度变迁及其实施效果分析[J].世纪桥,2017(03)77-78

[8]郑海霞.封志明.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数量和质量分析[J].资源科学,2003,25(5)33-39

[9]谭术魁,张红霞.基于数量视角的耕地保护政策绩效评价[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4)153-158.

[10]陆文斌,吴群等.我国耕地变化及其成因的研究-从耕地保护的体制及政策角度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24(2)7- 11.

[11]赵小汎,代力民,陈文波等.耕地与建设用地变化驱动力比较分析[J].地理科学,2008,28(2)214-218

[12]孙娴,林振山,孙燕.我国耕地总量的动力预测及其建议[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2)200-205

[13]李建强,任大,邬昕珏,等.四川省耕地数量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力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1)45-48

[14]朱振华,淮励杰,彭补拙,等.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数量变化及保护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10(4)316-322

[15]张卫健,谭淑豪.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耕地非农化问题及对策[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8,14(4)20-29

[16]]李秀彬.中国近年来耕地面积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29-333

[17]许月卿,李秀彬.河北省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J].资源科学,2001,23(5)28-32

[18]钟太洋,黄贤金,陈逸.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耕地保护效果评价[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1)90-95.

[19]张凤荣,薛永森.中国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变化分析[J].资源科学,1998,20(5)32-39

[20]陈利根等.城镇建设占用耕地与粮食安全[J].资源与产业,2006(4)8-10.

[21]郭贯成.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以江苏十三个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10(5)440-447.

[22]倪绍祥,谭少华.江苏省耕地安全问题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3)307- 312.

[23]赵翠薇,濮励杰,孟爱云.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地区耕地变化的对比研究—以广西江州和江苏吴江为例[J].资源科学, 2006,28(5)50-56.

[24]牛海鹏,张安录.基于生态位理论的耕地数量变化驱动机制分析[J].资源科学,2008,30(10):1533-1540.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目标

耕地是有限的自然资源。一定数量的耕地储备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利用已有数据对耕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研究分析,为耕地保护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对耕地数量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总结与归纳演绎法

后期通过互联网、去图书馆借阅图书等方式进行学习,并且查阅相关的理论资料,我在学习后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利用电子数据库收集了相关材料,并且对所了解到的基本知识进行了系统归纳梳理,了解了我国耕地变化的现状。首先我在国家各部委的数据库中搜集了近20年的相关耕地数据,认真学习查阅了学者们对于此类课题的研究分析,通过学习他们的思路方法,我对此类课题有了基本的研究和了解。并且根据指导老师的帮助建立起了本课题的研究基础。

2.对比分析法

我通过收集各部委公开的数据材料,对耕地的数量变化、耕地的质量情况以及各地区之间的耕地情况差异有了基本的了解,并且将其进行对比分析产生差异的具体原因。同时我分析比对各地区的调查材料,发现了各地区在进行耕地保护过程中的阻碍与经验,通过分析比对数据,提出建议。

3.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

一方面,我在分析某一个地区的耕地规模变化时,以引入时间变量动态分析此地区的耕地规模变化。另一方面,控制时间变量,在同一时间点分析不同地区的耕地规模变化,分析不同地区的耕地差异。动态与静态相结合以系统分析耕地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因素。

二、技术路线

三、实验方案

(1)搜集数据

收集我国各省耕地相关数据,包括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各等级耕地面积变化情况、耕地综合质量变化情况等数据等,对相关耕地保护政策进行解读。

(2)数据处理与分析

根据己有评价方法的特点选取合理的评价方法——虚拟变量模型,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更全面地进行评价。

(3)请教老师和专业人士获取讯息

对于较难获取的第一手数据、资料,需要向老师或者专业人士求助,以使研究结果尽量较少误差。

(4)撰写调查报告

根据相关数据攥写调查报告,通过建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耕地数量各地区间差异,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结果,将理论、政策与现实情况进行对比,提出提高耕地保护水平的改善策略及政策建议。

四、可行性分析

(1)研究内容可行

本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在目前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相矛盾的时代背景下,该研究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将根据耕地规模的动态变化,剖析影响耕地规模变化的理论、内涵、方法、技术等。然后结合我国耕地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现状,总结我国在耕地保护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4.2 研究方法和思路可行

本研究从理论基础研究出发,对耕地规模变化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了耕地规模变化的评价方法。并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更深入、准确地揭示事物规律。

4.3数据来源有保障

研究项目所需材料数据均来自政府发布的官方数据或相关文献中的可靠数据,具体调研数据来自实地调查及调查区域中的相关部门,因此数据真实性高,代表性强,说服力大。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或创新之处

(1)对城乡耕地规模变化的影响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从规范和实证两个方面而且对耕地规模变化进行了分析,在研究内容上有创新。

(2)运用虚拟变量模型定量研究了问题,在研究方法上有创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2018年1月~2018年2月:收集文献、阅读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查找相关数据和信息,完成开题报告初稿。

2018年2月~2018年4月:不断修改开题报告,更新、修正研究思路。并根据开题报告确立的研究路线,开始做前期资料的搜集和专业讯息的跟进,结合前期资料,为论文的撰写做好充实的准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