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课题意义
中国农村社会有根深蒂固的伦理本位传统,但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社会关系在悄然发生变化:血缘退居次要地位,地缘和业缘跃居首位,在原有“熟人社会”基础上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农户的利益取向也呈现多元化趋势。有学者认为,目前农民社会关系呈现经济化趋势,经济活动成为农民的主要活动。而在农村日益活跃的土地流转作为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土地经济效率、维护集体和农民利益、保护土地生产力的经济活动,将在社会关系网络的嵌入下受到一定影响,与此同时也会起到重构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农村土地流转紧扣“三农”问题,影响着农民的生计。探究新时期社会网络与土地流转活动之间的关联,能促使我们对社会关系网络这一重要资源加以利用,对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产业转型、社会进步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研究进展、应用前景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在对农村社会网络现状和土地流转现象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借助数据分析、探讨社会关系网络与土地流转如何相互影响,利用结构方程的方法构建反映两者内在联系机制的模型。
主要内容
1.查阅现有资料,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与汇总,对目前社会关系网络及其测量方法、土地流转、两者间相互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整理和归纳,另一方面,结合CFPS数据,分析我国农村社会关系现状和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现状。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一、数据选取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数据
库。该调查旨在通过追踪调查个体、家庭、社区三个层次的数据,反映中国社会、经济和人口等方面的变迁。经过多年筹备以及2008、2009年两年的预调查,于2010年正式开始基线调查,此后又分别于2012、2014、2016年开展了三轮全样本的追踪调查。CFPS基线样本覆盖25个省/市/自治区,涵盖了了中国95的人口,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通过对比2010、2012、2014年数据,为了确保数据的现势性,体现新时期农村社会网络与土地流转的联系,本文主要使用涵盖了村庄层面数据的CFPS2014数据,但由于CFPS2014调查问卷中关于社会网络的内容不多,而CFPS2010数据则涉及了春节拜访、亲友交往等多方面内容,因此本文参考其他学者的数据处理方法,将CFPS2010和CFPS2014两年的数据库首先进行合并匹配,然后只保留同时参加过这两年问卷调查的样本信息。
二、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理论分析为基础,以数据分析为重点,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广泛搜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各大数据库、搜索引擎和文档网站,了解以往文献的研究进展,总结相关经验,并对文献的研究思路、方法进行适当借鉴和归纳,为本研究理论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2.定性分析法
选取表征社会网络结构特征的变量,在已有研究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定性地估计、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的作用和可能的原因,并进行理论模型的构建。并且,在分析土地流转活动对农村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时,主要到定性分析的方法。
3.实证研究法
以相关理论为基础,提出假设并建立理论模型,利用实际数据进行验证性分析,并解释结果的意义,结合实际情况探究研究对象的内在联系机制。
技术路线
实验方案
一、样本基本情况描述
二、解释模型的选用
由于反映社会关系网络的四个变量是难以观测、且具有内生性的,故本文拟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潜在变量加以解释。
三、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1.测量模型构建
(1)测量工具选择
测量模型是指潜变量和测量变量之间关系的模型,而所谓关系网络的测量工具,就是某一个具体的社会网络。前面已经提到,本文利用个体网络而非整体网络来作为工具。目前研究中,有三种常用的对个体社会网络的测量方法:“提名生成法(Name Generat/Interpreter)”、“位置生成法(Position Generat)”以及“资源生成法(Resource Generat)。基于提名生成法,198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国家民意研究中心主持的综合社会调查(GSS)使用“讨论网”作为网络的测量工具,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利用农历新年的“拜年网”构建社会网络,许多中国学者在研究中运用“餐饮网”、“拜年网”、“求职网”作为社会网络的测度工具。本文参考基于提名生成法形成的“拜年网”社会网络的思想,确定部分测度指标。
(2)指标体系构建与相关检验
农村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是多层次的。首先是在一个村庄(社区)内,以农户家庭为节点,各节点之间以不同的联系方式构建成网络;其次在村庄(社区)层面,各个村庄(社区)之间、村庄
两个层级分析个人关系网络。故从这两个层面同时选取测量指标,并初步构建指标体系如表1。
指标体系构建后,进行因子分析和信度、效度(可靠性值)检验,观察各变量的信度、效度是否理想,能否测量本研究的主要概念,若低于可靠性值的最低门槛值,剔除可靠性较低的潜变量或观察项后,得到结构方程模型的潜在变量及观察项。
表1潜变量及观察项的信度(未检验)
变量 | 测项 | 与量表相关系数 |
网络规模 | x1春节期间来访亲友数量 |
|
x2礼物和社交支出 |
| |
x3收到的礼物和现金 |
| |
x4离最近的镇的距离 |
| |
x5离最近的县城距离 |
| |
x5离最近的省城距离 |
| |
网络密度 | x6拜年网密度 |
|
社会参与 | x7社会捐赠支出 |
|
x8参加亲友娱乐活动的频率 |
| |
x9村内选举投票比例 |
| |
个体地位 | x10党员比例 |
|
非农就业 | x11家庭非农收入 |
|
x12村庄非农总产值 |
| |
x13村庄非农劳动力占比 |
| |
土地转入 | x14土地租出收入 |
|
土地转出 | x15土地租入支出 |
|
*部分指标说明
x3现金和礼物。一些研究利用“春节来访的亲戚朋友数量”测度网络规模,但亲戚、朋友的拜访有时可能只是出于礼节,不能完全代表存在强或弱的联系,礼物、礼金作为获得社会资本的一种表征可以作为测量指标。而礼金支出虽然可以表征农户之间交往频率和人情网的广度,但是具有偶然性,可能是农户为了进行租地等其他经济活动而有目的地支出。为尽量减少内生性问题,本文拟将春节期间亲戚、朋友来访数量,礼物、现金的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考虑,从而反映农户家庭社会资本的多少。
x6拜年网密度。如前文所述,同等网络规模下,朋友比例越高,社会网络越松散,弱关系越多[46]因此有时使用拜年网中朋友数量占拜年网规模的比例,反映拜年网的构成成分。王卫东[47]具体定义了“拜年网密度”的操作化公式为(M/N)2。其中M拜年网中亲属的数量,N拜年网规模。本文拟将两公式结合,创新性的将M替换成拜年网中朋友的数量,以更好地体现拜年网异质性的“弱关系”成分对资源获得和土地流转的影响。
x7社会捐赠支出。已有研究[48]发现社会参与程度会影响个体公益行为,也就是说个人参与的社会捐赠、公益活动等可以作为社会参与的一种表征。
(3)指标赋值
分别对自变量、因变量、中介变量、控制变量的测度指标赋值,定性资料采用率、比进行统计描述,定量资料采用均值等进行测量。
2.结构模型构建
结构模型即反映潜变量之间关系的验证模型。通过结构模型的构建,检验变量的内在关系是否符合假设预期。
三、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1.拟合度检验
将潜在变量及观察项代入图1所示结构方程,运行Lisrel,并观察主要拟合指标χ2,RMSEA, GFI, AGFI, NFI, NNFI, CFI, IFI等。
2.假设检验与路径分析
根据标准化路径系数和作出的假设,通过检验确定显著成立、不显著成立、不成立的假设,探究可能的原因。并根据系数进行路径分析,确定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路径,得到合理的拟合参数和指数。
四、模型修正
选择显著路径,对模型进行修正,得出合理的结构模型,明确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
可行性分析
1.已有研究提供了较充分的参考,其中一些学者提出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数据为论文的写作指明了方向。
2.现有一些用于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的统计分析的软件,如Lisrel,Mplus,AMOS,这些软件能够帮助处理多种复杂数据,快捷简便地构建变量模型。也可以用来绘制路径图形,分析协方差结构等。
3.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CFPS数据库,包含2010、2012、2014等多年问卷调查的横截面数据,并且也提供了不同年份横截面数据的纵向对比。总体而言数据量丰富,代表性强,为实证分析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4. 研究创新点
1.由于部分变量难以观测且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创新性地选用了结构方程方法建立模型。
2.较为全面地考虑了社会关系网络对土地流转的可能的影响路径,因此创新性地加入了非农就业这一中介变量,验证自变量对因变量是间接影响还是直接影响。
3.考虑了以家庭为结点的社会网络、以村集体为结点的社会网络都会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在家庭层面和村级层面分别选取潜变量的测量指标。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8.5-2018.12,撰写文献综述,广泛收集资料,拟定选题方向。
2018.12-2019.1,与指导老师沟通并确定选题。
2019.1-2019.3,根据选题和已搜集的参考文献,探究、学习这些文献使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并对其加以整理,明确论文的大体框架,论证分析论文的可行性、实际性,撰写开题报告。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