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自救是一种个人凭借私力的救济行为,它与国家救济相对。
自救源于人性的自保本能,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是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博弈的结果,先后经历了鼓励、限制、禁止以及共存时期。
现今社会,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权意识的萌发,在满足了生存需求后,人们对于安全的渴望更加强烈。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将自救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探讨自救行为的概念特征、以及与其他违法阻却事由的区别、正当化背后的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找寻自救行为在我国现有法律制度下的出路。
一、自救行为概述(一)自救行为的概念与特点(二)自救行为与其他违法阻却事由的区别1.自救行为与正当防卫的区别2.自救行为与紧急避险的区别二、自救行为的正当化依据(一)紧急行为说(二)正当业务说(三)法令行为说(四)法益衡量说三、自救行为的构成要件(一)自救的意图(二)自救的起因(三)自救的时间(四)自救的对象(五)自救的限度(六)自救之后的附随义务四、自救行为的立法建议(一)自救行为立法的必要性(二)自救行为立法的可行性(三)自救行为立法的模式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当前国际环境中,就#8220;自救行为#8221;这一名词,多记载于多数国家(地区)的民法体系中。
两大法系对自救的态度大相径庭。
在诸多国家(地区)中,韩国刑法在第23条明确规定了自救行为,赋予个人代行国家权力的权利。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1月1日-11月30日,搜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2022年11月30日-2022年1月30日,进一步搜集整理资料;2022年1月30日-2022年3月15日,完成论文初稿;2022年3月15日-2022年5月1日,完成论文修改、定稿、外文文献翻译。
5. 参考文献
[1]王政勋.正当行为论[M].法律出版社,2000.[2]徐听.论私力救济[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3]田宏杰.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4]侯国云.刑法总论探讨[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5]贾济东.外国刑法学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3.[6]韩川.论刑法中的自救行为[D].中国政法大学,2009.[7]李京.论刑法中的自救行为[D].西南政法大学,2010.[8]杨家庆.自救行为论[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08.[9]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0]洪福增.《刑法理论之基础》,刑事法杂志社,1977.[11]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12]周光权.《使用强力夺回被抢财物致歹徒受伤是否构罪正确理解#8220;不法佼害正在进行#8217;,是认定关键》,http://www..jcrb.com/nl/jcrb334/ca192769.htm[13]陈兴良:《正当防卫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4]熊红文:《刑法观点集成精释精解》,法律出版社,2015[15][英〕塞西尔.特纳.周叶谦译.肯尼刑法原理[M].华夏出版社,1989.[16][美]博登海默.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