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视域下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探析开题报告

 2022-08-03 11:10:3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恶性案件频发,司法机关对罪错未成年人的处理方式也引起社会热议。今年大连13岁男生杀害10岁女童的案件更引起舆论哗然,社会大众对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呼声愈发高涨。

在我国的现行刑法中,未成年人犯罪后刑事责任的承担是根据年龄来进行划分,主要分为三个年龄阶段。最低的刑事责任年龄是14周岁,而这一规定的制定时间是1979年,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40年之久。目前,有关未成年人的两法修改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本选题符合当前社会民众期待,将研究当代未成年人的心理认知以及成长情况,并和现行刑法制定时的未成年人心理认知和成长情况进行对比。通过调查研究,数据对比,结合我国刑法体系和目的,探讨现行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合理性。从民众朴素的观念中衍生,以科学的手段论证当代热点问题,为未成年人的法治体系贡献绵薄之力。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①研究内容:除了法律视角,在心理学视角下探讨刑法的相关问题是个有益的、创新的补充。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就是在皮亚杰和柯尔伯格有关儿童认知方面理论的基础上,研究辨认能力与儿童认知的发展、控制能力与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从犯罪心理学的视角,探索比较当代儿童心理发展与现行刑法划分的刑事责任年龄匹配程度,并根据我国刑法体系和目的,讨论现行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合理性。

②拟解决的问题:当代未成年人的心理认知发展程度是否较之前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国现行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是否合理。

③写作提纲:

一、国外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年龄划分二、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划分及未成年人犯罪现状(1)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划分和目的(2)近20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情况三、法律视角下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四、心理学视角下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1)我国儿童心理发展状况(2)辨认、控制能力与儿童认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①辨认能力与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皮亚杰理论②辨认能力与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水平——柯尔伯格理论五、我国现行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合理性探讨与对策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刑事责任年龄是一个自然人对自己实施的犯罪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达到的年龄。因此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至关重要,是每个国家刑法体系的基础内容之一。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以及刑法体系对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是不同的。1、四分法:即把刑事责任年龄分为绝对无刑事责任、相对无刑事责任、减轻刑事责任和绝对负刑事责任,如菲律宾;2、三分法,学说上又分为两种:(1) 把刑事责任年龄分为绝对无刑事责任、相对无刑事责任和绝对负刑事责任,如意大利、加拿大等;(2) 把刑事责任年龄分为绝对无刑事责任、减轻刑事责任和绝对负刑事责任,如瑞士、南斯拉夫等;3、 二分法,学说上又分为两种:(1) 绝对二分法,把刑事责任年龄分为绝对无刑事责任和绝对负刑事责任两个阶段,如联邦德国、南朝鲜等;(2) 相对二分法,没有明确规定出刑事责任年龄的岁数,由法官根据行为人的情况来确定,如法国、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等。刑事责任年龄是从年龄层面界定行为人是否具备承担其行为的刑事责任的条件。年龄只是一个外在的标准,更为重要的是隐藏在年龄背后的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每当有未成年人犯罪的恶性案件出现,都会引发关于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和理性的探讨,对刑事责任年龄降低的呼声也会随之而来。我国学者对刑事责任年龄这一方面的研究颇多。目前对我国现行刑事责任年龄的看法主要分为两种,其一是主张刑法应当发挥对罪错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作用,刑罚并不对未成年人适用刑法的主要目的,因此现行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是较为合理的;其二是主张降低我国现行刑事责任年龄,持该理论的学者认为我国现在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情况以及未成年人的教育成长情况与该刑事责任年龄划分时已经大有不同,且低年龄段未成年人犯罪频发,暴力度及残忍度与被处罚的轻重程度不匹配,不能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因此应当适度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但是我国学者很少有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当代未成年人的心理认知,通过比较两个不同时代未成年人心理认知去认定我国现行刑事责任年龄的合适度。现有的文献基本是10年到20年阶段写出的,年代稍许久远,中间存在空白时期。国外学者对刑事责任年龄的研究集中在对被告人的年龄认定以及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方式,将犯罪心理学与刑事责任年龄结合的研究也颇少。因此本论文准备从犯罪心理学角度的去分析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探索比较当代儿童心理发展与现行刑法划分的刑事责任年龄匹配程度,并根据我国刑法体系和目的,讨论现行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合理性,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1日——完成选题工作;

(2)2022年11月29日前——完成开题工作;

(3)2022年3月13日前——完成初稿和中期检查工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袁彬.刑法的心理学分析[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6:37-50[2]袁彬.刑法的一种心理学分析[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8-16[3]孔徙.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J]. 学习月刊. 2003(10)[4]余娟,王怡.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面临的挑战[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12)[5]孙振江.中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规定的立法缺陷与完善[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6]邓赐平,刘金花.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研究[J]. 当代青年研究. 1997(03)[7]卢浚.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值得深入研究[J]. 云南学术探索. 1994(02)[8]樊荣庆,刘宇,尤丽娜.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评体系本土化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6(03)[9]王娜,刘资媛.比较法视野下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问题[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6(01)[10]张晓霞.全球视角下刑事责任最低年龄实践中的困境[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01)[11]钱松.未成年人犯罪刍议[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8(03)[12]杨统旭.现行刑事责任年龄规定的困境及出路[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8(06)[13]张寒玉,王英.应对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问题之制度构建与完善[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6(01)[14]张拓.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弹性化之提倡[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7(02)[15]全石倬.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D].2006[16]林维.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及其制裁的新理念——《国内法和国际法下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决议》解读[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5(02)[17]孟炜.比较法视野下完善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研究[D].2017[18]Krouse, Klinton Richard.Adolescent offender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munity feeling: Implications for criminal justice resource allocation practices.2012[19]Luna, Beatriz,Wright, Catherine.Adolescent brain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the juvenil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201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