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开题报告

 2023-02-06 08:37:5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预算管理改革,初步建立了符合公共财政要求的现代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在规范政府理财行为和财政收支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政府职能转化等方面,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而与此同时,财政领域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财政收支规模迅速扩大,财政投入在一些大的工程建设和基础设施上见效明显,在民生投入上,社会公众的感受并不强烈;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改革实施多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预算下达迟,支出进度慢,结转结余多的历史问题;改革没有解决部门单位争项目、争资金的预算竞争矛盾,财政资金低效、浪费的情况时有发生,我国又一直存在“重收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管理,重项目、轻效益”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为推进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十七届二中、五中全会提出“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提升预算管理水平、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优化公共资源配置、节约公共支出成本,这是深化行政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财税管理体制、做好新形势下财政工作的迫切需要,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高效、责任、透明政府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因此,加强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研究,分析当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对应的解决方案,对于加快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进程,深化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实现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公平性,缓解预算收支矛盾,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研究分析的是财政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从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角度入手,从相关绩效管理理论依据说明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对于促进政府转型、完善财政管理、提高财政透明度的重要作用;然后将西方主要国家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目的、改革背景等问题进行详细描述,并与我国实践加以对比;再次,将我国中央财政部、地方财政部门开展的绩效管理实践进行介绍总结,概括得出财政绩效管理中存在的机制不健全,推进不平衡,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管理缺乏法律保障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写作提纲:

第一部分:引言和文献综述、背景分析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是借鉴国外绩效预算管理理念及方法对现行预算管理的完善,因此在相关文献中离不开绩效预算管理的有关内容。国外绩效预算管理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绩效预算实践探索阶段,1949年美国第一届胡佛委员会提出了绩效预算的早期理念,早期绩效预算是基于政府职责、管理范围和工作目标所编制的财政预算。该类预算强调政务服务的效果以及为实施政务服务所付出的成本情况。上世纪50至70年代,许多OECD的成员国也开展了预算改革,改革措施大致包括50年代的传统绩效管理,60年代的计划—项目—预算,70年代的零基预算改革,由于个各种原因,上述改革都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名单还是形成了一定的价值经验,为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奠定了重要基础;(2)新绩效理念和实践发展阶段,新绩效预算理念始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科技革命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OECD各成员国开始了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改革,主要是运用企业管理的相关思想、理念和方法,根据市场竞争机制,提高管理效果和质量为基本内涵的“新公共管理”,新的改革被称为追求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市场化的政府管理改革。美国学者应哥拉母(1986)把上述政府改革内容做了全面归纳,并认为预算和财政管理改革是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部分。实行绩效预算管理制度是公共财政改革的核心构成,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了以结果和效益为导向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并将绩效评价活动视作减少政府赤字和保障政府各构成单位的一种实现预定目标的工具,造就了新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公共财政预算改革的浪潮。(3)现代绩效预算理论完善阶段,OECD工作报告(2008)中指出,根据各国实践将当前预算管理活动分为三个基本类型:绩效报告型的类型,绩效知晓型的类型,直接管理型的类型。

国内专家从绩效理论、绩效政策、绩效制度、绩效指标等方面进行研究。在陈穗红(2001)的研究报告《以产出和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改革国际经验》中,在国内较早开始了国外绩效预算改革情况的研究,主要介绍了美国绩效预算的基本情况,提出我国可以借鉴和应用这次改革经验的基本做法,对绩效预算管理在我国的运用和实践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意见和建议;贾康(2005)、成丽华(2005)则分别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绩效管理活动展开实践分析;楼继伟(2004)从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出发明确指出,“在绩效预算管理方式下,部门为达到既定的支出目标,可以在预算总规模内,自主决定资金的具体用途,这是公共财政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预算管理上采取的一种更高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注重产出法的管理方式。”“目前仍要做好预算绩效管理,以加强预算支出管理为重点,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程度,强化预算约束,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王泽彩(2006)着眼与财政支出的角度,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导思想确定为按照提高财政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总体要求,全面完善评价制度,准确界定评价内容,科学划分评价层次,合理设置指标体系,、客观选取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方法,努力构建绩效评价制度体系。马俊、吴健南(2007)从国外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和预算机构的关系角度,提出中国预算机构在从传统的投入控制型的预算管理体制转向结果导向型的预算绩效管理体制中将胡面临的挑战,并强调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具有渐进性。张雷宝(2007)分析了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从理论到实践的改革路径,阐述了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价值、财政价值和制度价值,剖析了目前我国预算绩效管理中的问题,并按短体、中期、长期的时间顺序设计了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路线图”。孔志峰、高晓萍(2008)认为必须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将预算绩效管理中国化,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提出了“四位一体”的预算绩效改革框架体系,即公共部门预算管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公共部门行政能力绩效预算、公共部门行政行为绩效审计等“四位一体”,通过一定的制度改革和技术路线改革,最终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预算绩效管理体制和财政运行机制。王金秀(2008)针对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探索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分析指出:我国当前财政支出绩效考评机制的建立是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重心,其完善实施有助于加快我国改革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但是我国当前绩效考评的职责分工由财政机关为主转为以各职能部门为主,使得绩效考评几乎相当于部门自评,绩效考评的独立性、公正性和客观性受到社会质疑,且评价范围偏于狭隘,评价结果缺乏公信力,甚至出现“逆向激励”。周长鲜(2009)指出,根据国外发达国家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经验得出,对财政支出有效的绩效监督体系就是全程监督,即从过去的事后监督检查向事前制约、事中跟踪、事后问责发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1日-2022年11月30日:完成选题 ;

2、2022年12月1日-2022年12月31日:阅读大量资料并选取有用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3、2022年1月1日-2022年3月13日:完成初稿,交导师审阅,等待导师的指导意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李海南.我国预算绩效管理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14

[2] 楼继伟.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再思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3] 成蕾.政府预算绩效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D区为例.曲皋师范大学,201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