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网络与企业现金持有——基于XX案例的分析开题报告

 2022-08-07 09:17:0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现代经济社会,随着企业分工协作的日益深入,个体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相互之间通过一定的经济关系构成了一个个网络组织。在实践中,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产生代理问题以及银行监督成本,使得企业外部融资面临更高的成本以及更为严苛的借款条件,为了解决信贷市场的信息问题, 银行通常要求借款企业提供担保。在缺乏可抵押资产的情况下, 企业会利用其社会网络关系寻求第三方担保,即信用担保。

我将通过两家公司进行比较分析,担保网络对企业现金持有的影响,企业现金持有角度分析企业是否需要担保网络,给同行业企业一些建议。回顾以往文献,我发现很少有文章提到担保网络对于企业现金持有的影响,因此很有意义研究一下这个课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首先,根据国内外现有的文献提炼,担保网络对企业各个方面的影响。

其次,重点分析企业现金持有的影响因素。

接着,找出加入担保网络后企业的现金持有变化。

最后,结合理论基础与案例分析,总结分析结果,对企业提出建议。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信用担保网络是以信用担保的广泛存在为前提。由于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担保在贷款合约中普遍存在。《商业银行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借款人应当提供担保”。担保主要包括抵押担保、质押担保和第三方担保,其中第三方担保在银行贷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尹志超和甘犁,2011;陈道富,2015)。部分研究探讨了第三方担保的正面效应。 Besanko 和 Thakor(1987)认为,如果第三方担保人相对银行拥有信息优势,那么信用担保会降低贷款配给的概率,进而提高社会福利。Arnott 和 Stiglitz(1991)、Stiglitz(1990)指出,如果相对于银行,担保方具有信息优势,那么信用担保能够有效缓解借款人的道德风险问题,提高信贷资金配置效率。进一步地,Merton 和 Bodie(1992)对信用担保行为的实质、实践类型和管理方法进行了系统地阐述。他们认为,信用担保有利于解决银行面临的道德风险问题,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然而,现实中的信用担保合约出现了与经典理论悖反的现象。一方面,控股股东利用关联担保侵占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Johnson et al.,2000;刘小年、郑仁满,2005;高雷、宋顺林,2007;王琨、陈晓,2007;郑建明等,2007)。另一方面,信用担保的广泛使用使得企业之间通过担保链条连接成了一个网络,即担保网络。担保网络成为影响上市公司乃至非上市公司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12日至11月30日,拟定提纲。通过浏览学校图书馆纸质书籍、电子资源以及硕士论文等,收集相关资料,在学习所有与论题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总结并提炼提纲,填写开题报告。

2、2022年1月1日至3月31日,完成初稿。进一步收集论文中需要的数据资料,按照前期拟订出的提纲,充实论文的内容,对其加以具体数据分析论证,完成论文初稿。

3、2022年4月1日至4月30日,反复修改初稿。仔细阅读初稿,对其内容不足之处以及语句不通顺之处进行修改,并查阅近期文献,完善论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曹廷求,刘海明.信用担保网络的负面效应:传导机制与制度诱因[J].金融研究, 2016 (1):145-159.

2.陈道富.我国担保圈大数据分析的初步发现[J].中国发展观察,2015(1):71-75.

3.付俊文,赵红.信息不对称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数理分析[J].财经研究,2004, 30(7):105-112.

4.高雷,宋顺林.掏空,财富效应与投资者保护——基于上市公司关联担保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 2007(1):28-49.

5.郝蕾,郭曦.卖方垄断市场中不同担保模式对企业融资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5(9): 58-65.

6.霍源源,冯宗宪,柳春.抵押担保条件对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影响效应分析——基于双边随机前沿模型的实证研究[J]. 金融研究,2015 (9):112-127.

7.刘成立.对外担保, 掏空与外部审计治理效应[J].财贸研究,2010,21(3):131-138.

8.刘海明,曹廷求.基于微观主体内生互动视角的货币政策效应研究——来自上市公司担保圈的证据[J].经济研究,2016(5):159-171.

9.刘海明,王哲伟,曹廷求.担保网络传染效应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6(4): 81-96.

10.刘小年,郑仁满.公司业绩,资本结构与对外信用担保[J].金融研究,2005(4):155-164.

11.沈红波,廖冠民,曹军.金融发展,产权性质与上市公司担保融资[J].中国工业经济,2011(6):120-129.

12.万良勇,魏明海.金融生态,利益输送与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基于河北担保圈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9(5):6-16.

13.王永钦,米晋宏,袁志刚,周群力.担保网络如何影响信贷市场——来自中国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4 (10):116-132.

14.曾海舰.房产价值与公司投融资变动——抵押担保渠道效应的中国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2(5): 125-136.

15.张俊瑞,刘彬,程子健,汪方军.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关系研究——来自沪深主板市场A股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4(1):62-7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