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项目良好运行的三个机制开题报告

 2022-07-30 14:51:5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发展战略中有一个亮点就是新城镇建设,巨大的投资体量凭借我国政府目前的财税体制不能形成有力的财力保障,政府借助社会资本力量逐步实现新城镇化势在必行。

PPP模式是政府、市场以及社会合作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新模式,其更深刻的本事和意义在于重塑政府、市场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PPP模式具有伙伴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三大特征,从财政部的文件看,PPP包括下面的方式:委托运营(Oamp;M)、管理合同(MC)、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转让-运营-移交(TOT)、改建-运营-移交(ROT)。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在当前PPP模式时代下,思考这种模式是如何对城镇进行综合开发的。

第一,PPP模式环节政府财政资金压力,在较短的时间内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第二,PPP模式从生命周期优化项目风险分配,提高城镇综合开发和运营的整体效率; 第三,PPP项目绩效评价现状分析及评价标准;第四,通过竞争,透明的程序选择有实力的社会资本方参与城镇的开发和运营;第五,PPP模式目前存在的弊端及对策建议。

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研究分析平昌新城,能深化PPP理论,更好指导实践,助力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对PPP模式的实践探索始于80年代,担把PPP模式纳入顶层设计层面,全面系统、整体协调推进PPP模式始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征程。

PPP模式的治理逻辑分为三点:公治、法治、善治。

共治,意味着PPP模式的本质在于“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的多元治理特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研究计划进度安排(1)2022.10,思考论文选题的内涵,拟定查阅文献的计划(2)2022.11,查阅文献,完成开题报告(3)2022.12,熟悉论文的关键问题,进行实地调研(4)2022.1-3,论文初稿完成,并继续完善(5)2022.04,论文定稿。

5. 参考文献

[1] 孙翎锋,《PPP模式的治理逻辑、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湖湘论坛2018年第6期;[2] 叶臻,《浅析PPP模式在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的应用》;[3] 闫旭晖,《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4] 胡其亮,苏伯文,胡金明,《我国PPP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6期,2018年12月;[5] 陈少强,刘燕,《以共治理念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立法研讨会综述》,政法科学,2016年第三期;[6] 邓小鹏,李启明,汪文雄,李枚,《PPP模式风险分担原则总数及运用》,东南大学建设与房地产研究所,F407.9[7] 曹富国,黄江玉,《PPP时代的开发区问题研讨》,中国政府采购,2016.11;[8] 李虹,黄丹林,《PPP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综述》,建筑经济,2014年第6期,F407.9;[9] 陈龙,《PPP项目绩效评价研究综述》,财政科学,2017年第4期;F810.7[10] 赖丹馨,费方域,《公私合作制的效率:一个综述》,上海交通大学,F294;[11] 崔彩云,王建平,刘勇,《基础设施PPP项目物有所值评价研究综述》,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第33卷第4期,2016.7;[12] 严靖壹,《基于PPP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现状的文献综述》,四川农业大学,TU71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