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流浪乞讨救助政策变迁研究开题报告

 2022-07-30 14:52:5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流浪乞讨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长期存在。

尤其在当代,流浪乞讨现象大量涌现,成为妨碍社会健康发展、滋扰社会成员正常生活的不良社会现象。

建国以来,我国多次颁布相关政策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与管理,在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 梳理建国以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政策
  2. 分析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变迁的原因
  3. 我国现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的薄弱点
  4. 未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的走向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流浪乞讨人员政策变迁的特征 ;流浪乞讨政策建设和创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迄今为止,对我国当代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的研究主要围绕《收容遣送办法》和《救助管理办法》这两项政策展开。对收容遣送制度弊端的批判比较有代表性的作者主要有程刚、刘仁、王贤君、谢富治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流浪乞讨救助制度的改革。收容遣送制度得到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导火索是 2003 年发生的#8220;孙志刚事件#8221;,国民舆论直指收容遣送制度的弊端,对其改革势在必行。在此形势下,学者滕彪、许志永、余江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建议书、法学专家贺为方、盛洪、沈岿、萧翰、何海波以中国公民的名义联合上书全国人大,表达了自己意愿。流浪乞讨救助政策发生了剧烈的变迁,由收容遣送转为自愿救助。新的《救助管理办法》是社会救助的一次进步,但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李迎生、郑航生等学者认为急剧的社会变迁往往是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催化剂,社会变迁理论在寻砸后流浪乞讨的社会根源方面提供依据,而学者张千帆在《流浪乞讨人员的迁徙自由及其宪法学意义》一文中指出浪乞讨人群对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和冲击。对此,王长学者在其《论我国社会救助中非政府组织的参与》中提出我国对社会救助的主体是政府各部门所实施救助,而政府部门救助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使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助中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所以说非政府组织在实施救助中,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以上学者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以定性研究为主,从宏观政策视角和微观个体生活境况进行剖析,同时,又在制度设计与政策执行方面进行探究,因此本文将对这些研究方法进行整合与借鉴。

国外的社会救助政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流浪乞讨现象都是世界性的痼疾。据统计,2000年,法国有20万无家可归者,其中在首都巴黎街头流浪的就有1万名。美国有350万无家可归者,其中135万是儿童。印度的法律禁止乞讨,但流浪乞讨从未绝迹过,据统计,印度首都新德里1600万人口中就有1 0 0 万流浪乞讨人员。印度的每个城市都有许多贫民窟,其中一部分人就靠拾垃圾和讨饭维生,甚至将儿童故意致残来骗取钱财。各国在实施社会救助时采取了不同的做法。

美国政府在救助管理上推行#8220;小政府、大社会#8221;政策,救助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资助和社会资助。政府资助包括联邦政府、州政府、市政府的资金投入,社会捐赠包括慈善机构、教会及一些个人、企业、社会团体的捐赠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11 #8211;2022.12

确定课题研究计划,搜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目前国内外研究前沿,确定研究框架。

2.2022.12-2022.0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83;[1]解读《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J]. 王晓玫.社会福利. 2003(07)

#183;[2]《救助管理办法》实施后的新问题[J]. 杨芙蓉.中国民政. 2003(10)

#183;[3] 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现状及其救助研究[J].何玮. 劳动保障世界. 2017(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