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当前,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工业4.0阶段,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提高,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与产业结构改革。数字模型、数据技术及互联网技术作为智能化时代的核心力量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增强了现有职业的可替代性。例如,无人驾驶技术的逐步成熟将代替职业司机,智能财务结算的应用逐步代替基础会计等。智能时代的到来给劳动者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战略基地,高校教育成为孕育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智能时代不仅仅需要就业者,更呼唤成为自主创业者。这就要求劳动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与创新创业能力。高校采用
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的有效途径。“专创融合”模式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在创业教育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更深刻理解,更好运用专业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从而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最终以创业者的身份投身社会建设发展之中。
而目前高校“专创融合”模式研究与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脱节的现象。且对于现有“专创融合”模式进行系统化的分类研究还存在空缺。不利于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特点选择明确“专创融合”模式类型,并明确做出进一步的实践落实。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
了解“专创融合”模式的真正内涵与价值意义,在总结高校现有的“专创融合”模式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提出更为系统化、明晰化的“专创融合”模式分类体系模型。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多个高校“专创融合”实践案例分析,总结各类型“专创融合”模式的特点与实践经验。
(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就“专创融合”国内外还没有确切公认的定义,我国学者林珍认为,“专创融合”是指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教育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其核心内涵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要各展所长、相辅相成,以整体目标去调试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最佳育人效果”。①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始于1989 年末,真正兴起是在1997年清华大学开设了创新与创业方向课程时。近年来,我国学者围绕“专创融合”教育模式开展了颇具价值的讨论研究,着眼点主要在于针对各学科专业的特点结合具体实施案例进行具体的“专创融合”模式提出与总结,或就“专创融合”模式开展目标体系、课程能力、教学体系、评价体系等相关讨论。尽管各学者的观点存在差异,但就“专创融合”模式落实的现实意义与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仍有共识。
韩红玲等人认为,智能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生具备服务意识、团队意识等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沟通能力、深度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就业能力。②王靖认为“中国智造”需要具有工匠精神和良好职业精神的新时代人才。③而我国各高校承担着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质量人才重任。“专创融合”模式是高校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江雄认为,“专创融合”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进行课程设计,重在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课程设计和授课方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提升各个专业的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真正做到专创融合。“专创融合”理念下的教育更加注重如下几个问题:第一,“专创融合”要求老师 摆脱课本的束缚,带领学生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含义;第二,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对提高毕业生就业力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如何规划和交付有效地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真正使专创融合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第四,反思如何建立与学习者、企业、教育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思维方式、行动和技能。④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活动计划与活动步骤:
(1)进行资料收集、查询、整理,了解人工智能原理等相关理论知识;
(3)通过访谈各高校教授了解“专创融合”实践发展现状;
5. 参考文献
①林珍. “专创融合”下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索[J]. 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 2018(11)
②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培养探究 * 韩红玲 王畅 马斌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45)
③王靖 .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价值内 涵与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 [J]. 中国高 等教育 2019(5):60-62.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