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采用双重股权结构的动机及其成效——以美团为例开题报告

 2023-02-24 10:59:5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双重股权结构最早出现于美国,通过将公司股权分成具有不同投票权的两类或多类股票,使一个公司中出现了利益目标不同的两类股东,内部股东以少数资本投入获得多数控制权、成为实质上的控股股东,而外部股东则持有同股同权股票,即自愿放弃高投票权股票。

随着实践需要,许多国家已开始接纳双重股权结构(杜媛,2020)。

双重股权结构已被欧洲多国所接受(Howell,201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本文围绕互联网企业采用双重股权结构的动因和成效等内容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论述我国企业采取双重股权这一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论述总结国内外学者目前对于双重股权结构的研究现状,即进行文献回顾。

(三)概念和理论研究
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概念界定,具体介绍双重股权结构的含义;第二部分为理论介绍,就目前的相关理论进行简单论述;第三部分是理论分析,即本文的核心理论,和案例分析部分相对应。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双重股权最早起源于美国,国内直到2018年港交所允许采用双重股权结构的企业上市才开始引入该股权结构。这一新型的股权结构已经在国内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许多国内外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一、企业实行双重股权结构的动机
一般认为这种动机首先体现在控制权上,因为这种利于控股股东的股权模式既能避免因为争夺控制权而导致的资源消耗(陈曼,2017),又能为创始人团队的利益提供天然的保护(Jordan et al,2016)。总结以往研究可以得到,控制权能够为创始人团队带来比其他普通股东更大的价值(卫璐瑶,2019)。而除此之外,双重股权结构使得创始人在保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能够对企业注入更多自己的愿景(Anita,2018),这体现了采用该股权结构的个人情感因素。在企业所属的行业方面,由于科技类公司更加强调创新, 互联网企业、新媒体行业都更加倾向于采用双重股权制度(张横峰、邱晨怡,2018),以此保证创始人的战略得到顺利实施,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采用双重股权结构的积极作用
股权设置一直是公司治理领域的一个重点问题,但并不止影响着公司治理的成效。从其他大股东对于控股股东的制约监督作用上看,上市公司采用双重股权可以有效地减少股东的隧道挖掘行为,减少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害(唐建新、李永华,2013)。在双重股权制度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双重刺激之下,创始人会全力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以实现长远生存和发展,从而达到企业价值的提升(张艳、邓峰,2019)。通过对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的对比研究,采用双重股权结构的企业业绩提升要比同股同权的企业快(Abdullah, 2017)。从企业创新和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采用双重股权能够增强企业的研发动力,促进企业投入资本进行科技创新(石晓军等,2017)。因此,倾向于采用双重股权的企业往往都是发展潜力大、前景好的科技创新类企业,对这类企业来说,采用双重股权结构维持了创始人的控制权,并能降低企业遭遇恶意收购的风险(池昭梅、陈炳均,2020)。总而言之,双重股权结构能够在公司成长过程中维护创始人的控制权,实现以企业家为中心的股权结构制度创新(郑志刚,2019)。由此可见,双重股权结构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
三、采用双重股权结构的现存和潜在问题
双重股权结构的本质是股东行使控制权(张巍,2020),双重股权结构打破了传统股权结构的框架,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和问题。一方面,在多位创始人之间,如果不能保持长期稳定的共同控制,可能会出现不能一致决策的情况(于培友等,2020)。另一方面,从内部和外部投资人的角度看,特别表决权股的存在可能导致管理层固化,公司陷入内部人控制状态,对于外部投资者而言非常不利,可能损害外部投资人的利益(赵金龙、张磊,2020)。正是由于内部控股股东对企业的绝对控制,市场监督的作用趋于失效,实际控制者可能会因此决策错误而不受监督。并且,由于现阶段的双重股权结构公司在进行对外的信息披露时,多采用同传统股权结构类似或相同的方式,因此缺少对于持股比例不高的实际控制人的信息披露,这种情况势必影响到公众投资者的决策(池昭梅、陈炳均,2020)。部分学者经过研究,发现双重股权结构的公司比起传统股权公司更容易出现过度投资而导致低效的问题(蒋冬梅、付燕,2018)。 内部股东在公司中的超级话语权也使企业价值创造可能偏离最大化原则。管理者更有机会耗费企业资源以获得个人利益,代理成本增加,外部股东的利益损失也随之增加(Masulis,2009)。因此,采用双重股权结构是机遇和风险并存的一种做法,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必须充分关注到这种股权结构的缺陷,不断采取管控措施规避风险。
四、关于完善双重股权制度的研究
双重股权制度保障分为两种形式,即法律保障和公司章程保障(张横峰、邱晨怡,2018),也可以归为公司内部的自我完善和公司外部完善两个方面。法律监管关键在于建立一个透明的制度体系,在现行法规基础上补充针对双重股权企业的法律(张横峰、邱晨怡,2019)。为了防止双重股权带来的弊端扩大化,在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程度上,监管机构应当有所限制,中国内陆应当将高投票权和低投票权的最高投票权比率设定在一个合理稳妥的水平,例如接近于市场自然选择的10:1;在企业内部,采取强制性的事件性日落规则,即在预先确定的某一情况发生时,将股权结构变为一股一权制(沈骏峥,2021),这种落日条款能够有效地防止对于分散的中小股东的利益的侵害(郑志刚,2020)。企业内部还可以公开投票结果以监管控股股东的行为等(Anita,2018)。
根据上述文献,可以由国内外学者关于采用双重股权结构的分析了解到这一股权结构的大体情况,从采取该结构的动因、正反两方面影响到结构制度的完善上,国内外学者都在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但是总体而言,基本都是基于股权结构本身出发进行整体性的论说,因此,本文将具体分析美团点评一家企业的情况,为双重股权结构在公司中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至2022年12月,拟定提纲并撰写开题报告。

查阅学校图书馆报刊书籍和网上文献,学习了解与论题相关的基本知识,确定整体提纲并撰写开题报告。

2.2022年1月至2022年4月初,完成初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陈曼.万科控制权争夺的经济后果研究[J].商情,2017(38).

[2]池昭梅,陈炳均.双重股权结构对企业创始人控制权的影响——以小米集团赴港上市为例[J].财会月刊,2020,(09):13-20.
[3]杜媛,董文婷,蒋雪桐. 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与双重股权结构选择——基于外部股东视角[J]. 会计研究,2021,(06):91-103.
[4]杜媛.何种企业适合双重股权结构?——创始人异质性资本的视角[J]. 经济管理,2020,42(09):160-175
[5]蒋冬梅,付燕.双重股权结构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研究[J].商业研究,2018(10):108-117.
[6]刘少波.2007.控制权收益悖论与超控制权收益———对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一个新的理论解释. 经济研究,2:85-96
[7]沈骏峥.论双重股权结构监管制度的构建 以控制权利益的内涵为视角[J].中外法学,2021,33(03):819-839.
[8]于培友,邵昂珠,李青格.优刻得双重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J].财务与会计,2020,(24):30-34.
[9]张横峰,邱晨怡.我国引入双重股权结构的风险识别与防范[J].财会通讯,2019,(17):83-86.
[10]张横峰,邱晨怡.我国引入双重股权结构的制度设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8,(32):80-83.
[11] 张巍. 双重股权架构的域外经验与中国应对[J]. 财经法学,2020(1).
[12]张燕,邓峰.创始人控制权保持、双重股权结构与投资者利益保护——基于股东异质性视角的多案例研究[J]. 财会通讯,2019,(27):96-101 111.
[13]赵金龙,张磊.双重股权制度中的“日落条款”[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5(05):146-153.
[14]郑志刚.从“股东”中心到“企业家”中心:公司治理制度变革的全球趋势[J].北京:金融评论,2019,(1):58-72,124-125.
[15]郑志刚.投票权重向创业团队的倾斜配置及股权结构设计[J].证券市场导报,2020,(01):38-43.
[16]Abdullah, Jia''''nan Z, Shah M H. Dual-class firms: evidence from IPOs of Chinese firms cross-listed on US exchanges[J]. 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2017,53(7).
[17]Anita A. Governance in Dual Class Share Firm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8.
[18]Howell,J.W.2017.The survival of the U.S.dual class share structure.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44: 440-450
[19]Jordan B.,Kim S.,Liu M..Growth opportunities,short-term market pressure, and dual-class share structure[J].Journalof Corporate Finance,2016,41.
[20]Masulis,R.W.,C.Wang,F.Xie.2009.Agency Problems at Dual Class Companies.The Journal of Finance,64(4):1697-172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