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营运能力的探究分析——以中远集团为例开题报告

 2022-07-31 11:42:5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公司治理是一个包含结构、机制、过程、制度等多重含义的丰富体系,对公司治理的研究和讨论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但是,利用我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有关成长机会、公司治理对经营绩效的综合作用的实证检验并不多见。对于具有不同成长机会的公司而言,不同的董事会结构、股权结构、信息透明度等公司治理机制对公司绩效产生的影响是否有所不同呢?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目的进行研究,找出不同成长机会的公司治理机制与经营绩效之间所存在的相关关系,充分考虑成长性的差别,寻找合适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为提高经营绩效提供政策建议。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综合分析公司治理整体机制与经营绩效关系,弥补只研究单个机制的不足,有助于丰富现有的公司治理理论体系;第二,考虑公司成长机会的差别,有助于企业更理性的选择公司治理机制,为改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提供方向指引和理论依据。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公司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公司管理对业绩的影响

20世纪70~80年代,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热潮首先在美国兴起,本世纪初的网络科技泡沫的破灭、著名公司的财务丑闻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学术界和世界的视点再次转移到公司治理这个问题上。学者们对与公司治理相关的问题,如股权结构、所有制、融资结构、产权制度、董事会制度和激励机制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人们之所以对公司治理研究感兴趣,其中隐含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公司治理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相关性,也就是说如果人们能够发现影响企业绩效的公司治理因素,管理人员就能够对症下药,改善公司治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

拟解决的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经济学家公认的对公司治理问题正式研究起源Jensen和Meckling,他们于1976年首次应用代理理论来解决现代公司中管理者和股东之间所存在的两权分离问题。根据代理理论观点,公司治理研究已经制定出许多治理机制用以减少或消除管理者和股东矛盾,保证股东的利益最大化,提高经营绩效。Jensen把这些治理机制划分为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

国内研究一般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从公司治理的一个或几个子机制出发。孙永祥和黄祖辉(1999)选择1993年底在沪深两市上市的174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公司业绩呈现倒U型的曲线关系。陈小悦和徐晓东(2001)对深交所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在公司治理对外部投资人利益缺乏保护的情况下,流通股比例与企业业绩之间负相关,在非保护性行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业绩正相关。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与企业业绩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胡铭(2002)发现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业绩之间并非简单的正向或负向关系。他对所考察的250家上市公司样本的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分布在两端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每股收益(EPS)都较高。第二类从编制出的公司治理综合指数出发。白重恩等(2002)在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的各种公司治理机制时,建立各种机制的衡量标准,通过定义一个评级指标———G指标,来反映中国上市公司的总体治理水平。G指标包含了公司的股权结构、经理层、董事会的组成等8项指标。他们的研究发现,在中国新兴的股票市场上,好的公司治理对企业价值的提升影响很大,而且中国股民愿意为好的公司治理支付溢价。以李维安为首的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课题组(2003)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的特点,从股东权益与控股股东、董事与董事会、经理层、监事和监事会、信息披露、利益相关者6个维度,设置了80多个评价指标,建立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在国内首先开展了上市公司治理状况的评级研究。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18年11月:完成选题工作;

2、2018年 11月27日前:阅读大量资料并选取有用资料待用,积累最新信息,完成开题工作;

3、2022年12月30日前:完成初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王华,黄之骏.经营者股权激励、董事会组成与企业价值——基于内生性视角的经验分析.管理世界.2006,(9):101-116

2.白重恩,刘俏,陆洲等.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5,(2):81-91

3.夏和平,赵西亮,袁光华.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商业研究2006,(4):5-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