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继2006年我国财政部发布的会计基本准则提出会计计量属性后,于2014年1月以单独准则发布了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重新修订公允价值定义,规范了其运用,并对计量和披露提出了具体要求。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但源于其应用范围小于国际会计准则并且其处于非主导性地位,存在着市场环境不完善,缺乏市场参考标准,从业人员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提出了对其谨慎运用的建议:改进市场环境,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把握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世界各国经济的联系不断加深使得会计准则作为一门经济语言在各国之间和各企业之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我国新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前后经历了十几年的修订与变化,越来越与国际靠近,对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后趋同时代一词出自曲晓辉教授的《后趋同时代的权益资本成本异质性分析》,文中认为我国自CAS(2006)以后已经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实质性趋同,并从对趋同前后权益资本成本的变化进行异质性分析得出整体而言,与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本文立足于曲晓辉教授提出的后趋同时代,对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运用提出了一些困惑及解决。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早已认可我国CAS(2006)已经实现了与IFRS的实质性趋同。CAS实施激发了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的研究。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引入公允价值将近20年的时间里,主要包含四个历程,即引入———全面弃用———谨慎运用———专门计量准则阶段。第一阶段,引入阶段(1998-2000年)。1998年6月,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公允价值第一次出现在债务重组中。我国引入该计量属性的目的就是为会计使用者提供更相关、更有用的信息,以满足经济决策的需要。第二阶段,全面弃用阶段(2001-2005年)。2001年,国际市场上发生了动荡,例如美国安然公司等财务丑闻的曝光。这些丑闻打击着投资者的信心。我国由于资产市场还不成熟,不具备活跃市场,要获得准确的公允价值较为困难。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很大的自主权,成为许多企业操纵盈余的工具。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继续发生,财政部对准则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投资准则不再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第三阶段,谨慎运用阶段(2006-2013年)。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引用IASB的定义,将其界定为“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这代表着公允价值再次引入到我国会计准则中。第四阶段,独立计量准则阶段(2014年至今)。2014年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CAS39),基本上沿用了IFRS13准则中的解释,将其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金融危机爆发,原有准则逐渐显露出弊端,国际上陆续出现了修正法则,我国的公允价值准则的修订也逐渐和国际趋同。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5. 参考文献
[1] 陈旻,曲晓辉,孙雪娇.后趋同时代的权益资本成本异质性分析[J].会计研究.2018(02)
[2] 董必荣.关于公允价值本质的思考[J].会计研究.2010(10)
[3] 任永平,巩满霞. IASB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修订:国际争论与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