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1183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目前,企业财务报告舞弊现象屡见不鲜,财务造假已成为国际性的历史难题。财务造假手段多样化,给国家、企业、投资者都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对此,国内外学者们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抑制层出不穷的财务造假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需要及时止损以及消除不良影响,投资者和债权人迫切需要了解企业是否存在财务造假,进而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因此,及时识别企业财务报告造假行为,对国家减少国有资产及税收损失、投资者降低投资风险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具有现实意义。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从企业财务造假的概述出发,分析企业财务造假的原因及动机,然后结合案例讨论财务造假的手段及方式,并评估财务造假的多重危害,最后具体探讨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及治理措施。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通过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分析重点解决如何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的问题。2.阐述相关法律法规与会计从业人员道德对防范财务造假问题的意义,以及对从业人员面临的主客观因素进行讨论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会计学界在财务造假的原因及治理方面取得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主流研究集中在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方面,非常经典的动因理论最早有由美国内部审计之父L.B.Sawyer于 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舞弊三角理论,他提到舞弊产生需要三个条件:异常需求、机会和合乎情理,奠定了之后舞弊学理论的发展。之后,又有Bologna等人于1993年提出的GONE理论,以及在GONE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截至目前最为完善的风险因子理论等。
国内研究现状:
针对我国上市公司日益严重的财务造假情况,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届从不同角度对财务造假原因及治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从经济学理论上分析对策及从各行为主体分析对策比较具有代表性。从经济学理论上分析财务造假原因及治理对策通过对会计造假者与监管者、造假者与投资者的博弈分析,得出社会利益的分配情况决定了财务造假现象的结论。从各行为主体分析对策认为监管主体、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审计都对财务造假状况具有一定责任,可从其不同角度提出防范措施。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2017年11月5日--11月25日 收集资料与文献,撰写、提交、修改开题报告
2018年1月1日-- 1月20日 撰写、提交论文初稿
2018年3月19日--4月15日 接受论文写作中期检查,反复修改论文并提交修改稿、外文文献及译稿
2018年4月16日--4月30日 重复率检查,提交论文定稿版
2018年5月14日5月27日 完善资料,参加论文答辩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