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1. 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分析与优化是促进大运河江苏段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8220;中国大运河八年申遗,今天梦圆多哈#8221;。2014年6月22日,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宣布,由扬州牵头的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从南到北全长1794公里的大运河,穿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亦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道。中国大运河(Grand Canal)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两千多年来,大运河流淌着华夏民族勤劳与智慧的血液,承载着历朝历代的兴衰更替。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其中,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北京,南达杭州,全长2700余公里,贯通海、黄、淮、江、浙五大水系。京杭大运河在元代经过截弯取直,纵贯京、津、冀、鲁、苏、浙六省,全长1794公里。浙东运河则把大运河向东延伸了239公里,通向东海。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1.大运河江苏段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分析
本研究拟以大运河江苏段8市为案例,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大运河江苏段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构建节点结构指标和网络结构指标两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包括程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中介中心性、结构洞、网络密度、中心势、核心-边缘模型、结构对等性模型等,以期揭示大运河江苏段旅游经济网络的空间结构。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因旅游是一个年轻的学科,社会网络理论和分析方法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起步也较晚,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游客出游旅伴的选择研究。20世纪90年代,随着旅游研究的深入,社会网络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在旅游研究中开始得到关注,并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应用。进入21世纪后,旅游系统内各因素间日益复杂的互动交错,进一步推动了研究者从社会网络视角透视旅游现象,从而使得SNA成为了旅游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领域。从社会网络在旅游领域的具体研究进展来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目的地结构分析、旅游政策网络、旅游企业成长、旅游企业知识管理等方面。 Shih(2016)通过测量程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和结构洞等网络指标,调查了台湾南投16个自驾车旅游目的地的结构特点[1]。Scott(2008)等对澳大利亚维多利亚4个不同类型目的地的网络结构和网络凝聚力进行了调研[2]。同年, Bhah等对新西兰目的地营销网络的密度、嵌入性和中心性进行了调查[3]。 Pavlovich研究发现密度越大的目的地凝聚力越强[4]。Granovetter提出的弱联结优势假设认为,由于通过强联结获得的信息往往重复性很高,而弱联结分布范围广泛,它比强联结更能充当跨越其社会界限去获得信息和其他资源的桥梁,所以弱联结在网络中更有价值[5]。
二、国内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1. 旅游经济网络模型构建旅游经济联系指数
通常旅游研究中所采用的是#8220;属性数据#8221;,而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的是#8220;关系数据#8221;,即事物之间#8220;关系#8221;的某种定量数值。借鉴旅游地理学中经典引力模型的修正,可以将#8220;属性数据#8221;转化为#8220;关系数据#8221;,公式如下 其中, 为i、j地区旅游经济联系指数; 、 为i、j地区接待旅游总人数; 、 为i、j 地区旅游总收入; 为i和j地区间的距离,采用的是区域内公路里程(单位:km)。
5. 参考文献
[1]Shih H -Y.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f drive tourism destinations: An application of network analysis in tourism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6, 27(5): 1029-1039. [2] Scott N, Cooper C, Baggio R. Destination networks: Four Australian case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8, 35(1): 169-188. [3] Buhalis D, Molinaroli E. Entrepreneurial networks and supply communities in the Italian Tourism[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mp; Tourism, 2003, 5(3): 175-184. [4] Pavlovich K. The ev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a tourism destination network: the Waitomo Caves, New Zealand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3, 24: 203-216. [5] Granovetter M 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 78: 1360-1380. [6] 翟辅东. 环洞庭湖旅游区空间结构探析[J]. 武陵学刊, 2001, 26(3):12-15. [7] 杨新军, 马晓龙.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其研究进展[J]. 人文地理, 2004, 19(1):76-81. [8] 颜敏. 江苏省旅游空间结构与区域旅游发展[D].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9] 谢明礼. 福建沿海地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D]. 福建师范大学, 2004. [10] 顾小光, 汪德根. 我国工业旅游的空间结构特征--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为分析对象[J]. 经济管理, 2006(19):69-73. [11] 张琳琳. 旅游文化区空间结构研究[D]. 西北大学, 2007. [12] 李伟, 俞孔坚, 李迪华.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J]. 城市问题, 2004(1):28-31. [13] 俞孔坚, 李迪华, 李伟. 京杭大运河的完全价值观[J].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2):1-9. [14] 黄震方,李芸,王勋.京杭大运河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及其旅游开发--以京杭大运河江苏段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9(1):70-72.[15] [16] 沈山, 沈正平, 孙旭芳, 等. 主题性旅游协作联盟及其构建--以运河文化主题协作联盟为例[J]. 地理研究, 2008, 27(6):1444-1454. [17] Yeong-Hyeon Hwang, Ulrike Gretzel, Daniel R. Fesenmaier. MU LTICITY TRIP PATTERN S Tourists to the United States [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 33( 4): 1057- 1078. [18] Hsin-Yu Shih.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f drive tourism destinations : An application of network analysis in tourism [ J]. Tourism Management,2006,( 27) : 1029- 1039. [19] Kathryn Pavlovich. The ev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a tourism destination network : the Waitomo Caves, New Zealand [ J]. Tourism Management,2003, (24): 203- 216. [20] Gunjan Saxena. Relationships, networks and the learning regions : case evidence from the Peak District National Park [ J ]. Tourism Management,2005, (26): 277- 289. [21] Jonas Larsen, John Urry, Kay W. Axhausen. NETWORKS AN D TO URISM - Mobile Social Life[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7, 34(1) : 244- 262. [22 ] Noel Scott, Chris Cooper, Rodolfo Baggio. Destination networks- four Australian case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8, 35(4): 169 188. [23] 杨兴柱, 顾朝林, 王群. 南京市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J]. 地理学报, 2007, 62(6):609-620. [24] 陈秀琼, 黄福才.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旅游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6, 22(5):75-80. [25] 周蓓. 四川省航空旅游网络空间特征及其结构优化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8, 24(1):100-104. [26] 黄泰, 保继刚, Geoffrey. 基于文化空间解读的城市水上旅游组织策划模式研究--苏州环城河水上旅游案例分析[J]. 规划师, 2008, 24(8):37-40. [27] 方叶林, 黄震方, 涂玮. 社会网络视角下长三角城市旅游经济空间差异[J]. 热带地理, 2013, 33(2):212-218. [28] 胡文海, 孙建平, 余菲菲. 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J]. 地理研究, 2015, 34(9):1795-1806. [29] 张骏, 陆明华. 大运河江苏段治理与旅游开发研究[C]// 江苏省学术大会学会专场论文哲学社会类. 2014. [30] 毕丽芳, 马耀峰, 高楠. 国内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进展[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2, 28(3):270-273. [31] 王素洁, 胡瑞娟, 程卫红. 国外社会网络范式下的旅游研究述评[J]. 旅游学刊, 2009, 24(7):90-95. [32] 虞虎, 陈田, 陆林,等. 江淮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与空间发展模式[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2):169-180. [33] 刘法建, 章锦河, 陈冬冬. 社会网络分析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J]. 旅游论坛, 2009, 2(2):172-177. [34] 人民网. 大运河申遗成功--成我国唯一在用世遗项目[EB/OL].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