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产业环境的巨变引领医药行业发展进入创新的新时代,从化学小分子到抗体,创新药研发的脚步从未停歇,创新技术亦不断革新。然而,小分子药物与抗体类药物靶点多为蛋白质,包括激酶、受体、抗原等,而人类疾病相关的致病蛋白约80%不能被目前常规的小分子药物与生物大分子制剂所靶向,属于不可成药蛋白。同时,人类基因组中,只有1.5%的基因序列编码蛋白质,和疾病相关的蛋白只占其中10-15%。因此全球医药研发趋势聚焦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小核酸药物应运而生。小核酸药物使药物靶点扩大至蛋白质上游,能特异性上调或下调靶基因表达,在人类重大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而随着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小核酸药物即将步入黄金时代。气相色谱法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检测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应用范围广等优点。用这种方法检测小核酸单体中的溶剂残留具有研究价值。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1.进样操作的技巧:为了得到比较好的精密度和色谱峰形状,进样时的速度必须是要要快且果断,并且每一次进样速度和留针的时间应该与之保持一致。
2.色谱柱使用温度的注意点:各种固定相都有最高使用温度的限制,为了延长色谱柱的使用寿命,尽可能选择低的柱温同时确保分离度达到要求。启动机器时,应当先通载气,然后再升高气化室、检测室温度和分析柱温度,为了让检测室温度始终高于分析柱温度,可以先加热检测室,等到检测室温度升至近设定温度时再升高分析柱温度;关机前必须要等到柱温降至50℃以下才可以停止通载气、关机。
3.样品的处理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核苷酸单体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是生物细胞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认为,生物进化即始于核酸,因为在所有生命物质中只有核酸能够自我复制。今天已知核酸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贮藏所和传递者。一种生物的蓝图就编码在其核酸分子中。核酸是1869年米歇尔(F.Miescher)在脓液的白细胞中发现的。他当时称之为核素。阿尔特曼(R.Altmann)于1889年认识其酸性后,定名为核酸。
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两大类。这两类核酸有某些共同的结构特点,但生物功能不同。DNA贮存遗传信息,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复制,使每个子细胞接受与母细胞结构和信息含量相同的DNA;RNA主要在蛋白质合成中起作用,负责将DNA的遗传信息转变成特定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元是核苷酸,核苷酸含有含氮碱基、戊糖和磷酸3种组分。碱基与戊糖构成核苷,核苷的磷酸酯为核苷酸。DNA和RNA中的戊糖不同,RNA中的戊糖是D-核糖;DNA不含核糖而含D-2-脱氧核糖(核糖中2位碳原子上的羟基为氢所取代)。核酸就是根据其中戊糖种类来分类的,DNA和RNA的碱基也有所不同。
4. 研究方案
1、仪器
日本岛津2010气相色谱仪,AOC-20i自动进样器。
2、日本岛津DB-WAX石英毛细管色谱柱(30.0m*0.25mm;0.25μm);载气:高纯氮(纯度大于99.999%);汽化室温度:180℃;FID温度:200C;柱前压:100KPa;线速度:31.8cm/sec;柱流量:1.25mL.min-1;分流进样,分流比为: 100:1;进样量:0.5M;柱温:70℃(hold4min)。尾吹气:氮气;流速为30mL.min-1;氢气流速为:40mL.min-l;空气流速为400mL.min-1。
5. 工作计划
第一阶段:参考大量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确定论文题目;第二阶段:完成开题报告及开题PPT,提交开题报告初稿,查阅相关中文及英文文献,修改开题报告;
第三阶段:查阅相关中文及英文文献并翻译,制定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准备好撰写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第四阶段:更深层次的阅读文献及翻译,每周完成总结报告,开始撰写论文初稿;
第五阶段:撰写中期报告,准备中期汇报材料及PPT,完善论文;第六阶段: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毕业论文的修改工作,每周完成总结报告;第七阶段:进一步完善论文,查重以及完成定稿,修改与润色毕业论文,整理答辩相关材料,制作答辩 PPT和讲稿;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