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全世界稻谷产量为5.38亿吨,中国的稻谷年产量为1.8亿吨,占世界第一位。
世界上有近一半人口亿大米为主食。
据研究表明,稻米淀粉是亚洲人淀粉的主要来源。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本实验选取多种不同的稻米并对其进行碱法处理。
从而提取出淀粉。
进一步研究其组分含量和糊化性质的关系。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际市场上对高纯度大米淀粉 (蛋白质含量低于 0.5%)的需求较大[1],美国的比利时、 德国、 荷兰、 意大利等国家兴起了大米淀粉研究的热潮.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将稻米改性后转化为抗性淀粉、 多孔淀粉、 新脂肪替代物等.美国农业部南部研究中心研究开发的改性米淀粉新产品(Ricemic)是以大米粉为原料,先分离蛋白质, 然后再通过加热和酶处理加工成100%延缓消化以及 50%加快消化和 50%延迟消化的改性大米淀粉制品[2].美国路易斯安那州 (SRRC) 发明了一种以大米为基质的抗性淀粉产品[3].比利时 A B Ingredients 公司生产的一种微粒子米淀粉,其特征是具有清爽的味道、奶油样的组织结构、低过敏性以及较高的热稳定性[4].改性米淀粉 Remy-line 是用当地土著稻米经改性处理而成, 是一种耐受性强的强淀粉颗粒制品.日本 ACH 公司生产了一种以大米为基料制作的添加物-用冷水冲泡即可直接形成粘稠状态的改性淀粉, 可作为面团强化剂、 油脂代用品及延长产品货架期的添加物.为了进一步拓宽大米淀粉的应用, 针对稻谷成分的分离比其他谷物难等问题, 中国诸多学者对大米淀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如: 芦鑫等采用表面活性剂结合超声波法分离淀粉和蛋白, 研究证明其方法是可行的, 该方法具有作用时间短、 工艺简单、 产生污染少等优点[5]; 丁文平等[6]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和动态流变仪对 3 种不同大米淀粉(分别从湖南余赤、 马山粳米和宜兴香糯 3 种大米中提取的淀粉) 的胶凝和回生过程进行研究,较完整地揭示了大米淀粉胶凝和回生现象的本质; 马涛等研究了以大米淀粉为原料制备脂肪模拟物的工艺条件, 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酶添加量、 反应时间、 反应温度和底物浓度对产品 DE值的影响, 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制备工艺的最佳条件 [7]; 谢新华等对不同质量分数的乙醇和丙醇溶剂提取 3 个籼稻品种 (3 个籼稻品种是: 丰华占、 顶上丝苗和油粘) 中的醇溶蛋白, 将提取的醇溶蛋白添加到大米淀粉中, 测定米粉和淀粉的性质, 从而揭示了醇溶蛋白对大米淀粉粘滞特性和质构特性的影响 [8]; 王俊芳等探索了生产轻度变性淀粉酶的最佳工艺条件, 并通过对淀粉特性的测定及在蛋糕中的试用确定了变性淀粉的添加量[9];陈季旺等采用碱性蛋白酶对碱法制备得到的大米淀粉进行纯化, 比较纯化前后的大米淀粉发现, 大米淀粉经过碱性蛋白酶纯化后, 其溶解度和膨润力都明显增加[10]; 许永亮等以 6 种大米淀粉为原料, 测定了大米淀粉的分子量分布及其与粘性的相关性, 为定量描述天然淀粉或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混合体系的粘度与其分子结构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方法 [11]; 韩文凤研究了陈放时间对大米直链淀粉含量、 糊化值和对米粉凝胶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陈放以后, 直链淀粉含量增加, 支链淀粉含量减少, 糊化温度下降, 同时陈放一定时间胶稠度变小, 凝胶品质比新米好[12]; 林亲录研究了两个大米品种 (籼米和粳米) 的全粉、 淀粉和磷酸酯变性淀粉的理化性质, 为进一步拓展大米淀粉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13].近年来, 中国已陆续推出大米淀粉提取及其衍生物配制等科研成果.如: 大米蛋白和大米淀粉分离技术研究取得了突破[14]; 大米淀粉的制备和提取; 用大米淀粉制取树脂; 用大米淀粉配制清洁剂及制取粘合剂; 南昌大学研究出了大米淀粉高纤维乳酸菌产品; 鲁州食品集团已具有年生产大米淀粉 6 万吨的能力[15]; 江西天禾糖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大米淀粉质为主要原料, 通过酶解、 转苷反应、 控制复合分解, 而后进行精制、 提取、 浓缩等复杂的工艺生产出 淀粉糖系列产品, 年生产能力 25 000 t.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1.1-2022.1.15:提交开题报告,翻译外文文献2022.1.1-2022.1.31:实验操作,分析数据2022.2.1-2022.3.20:撰写论文,提交论文初稿、中期检查表2022.4-2022.5:论文反复修改、定稿
5. 参考文献
[1] 吴殿星,舒小丽,吴伟.稻米淀粉品质研究与利用[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2] Vandeputte G E, Derycke V, Geeroms J, et al. Rice starches. II.Structural aspects provide insight into swelling and pasting proper- ties[J]. Journal of cereal science, 2003, 38(1): 53-59[3]杨彬,周裔彬,陈俊芳,等.莲子淀粉的流变性初步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1, 32(11):40-43[4]Sa觃nchez T, Dufour D, Moreno I X, et al. Comparison of Pasting and Gel Stabilities of Waxy and Normal Starches from Potato, Maize, and Rice with Those of a Novel Waxy Cassava Starch under Thermal, Chemical, and Mechanical Stres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0, 58(8): 5093-5099[5]李娜,张英华.用 RVA 仪分析玉米淀粉的糊化特性[J].中国粮油学报, 2011, 26(6): 20-24[6]邓飞,王丽,叶德成,等.生态条件及栽培方式对稻米 RVA 谱特性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 2012, 38(4): 717-724[7]Fitzgerald M A, Martin M, Ward R M, et al. Viscosity of rice flour: A rheological and biological study[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3, 51(8): 2295-2299[8]包劲松,沈圣泉,谢建坤.RVA 辅助稻米食用品质改良研究[J].分子植物育种, 2004, 2(1): 49-53[9]黄峻榕,许亚伦.淀粉黏度性质研究最新进展[J].食品与机械, 2011, 27(6): 7-11[10]Alamri M S, Mohamed A, Hussain S, et al. Effect of okra extract on properties of wheat, corn and rice starches[J]. Journal of food, agriculture environment, 2012, 10(1): 217-222[11]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 GB/T 24852-2010 大米及米粉糊化特性测定快速粘度仪法[S]. 北京: 国家质检总局, 2010[12]张建初,肖仲望,周建中. 改善方便米粉入味特性的工艺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1, 36(2): 34-35[13]康竹君,陈恺,李焕荣,等.复合米粉挤压膨化制品配方的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2, 18(6): 26-32[14]Zaidul I S M, Yamauchi H, Kim S, et al. RVA study of mixtures of wheat flour and potato starches with different phosphorus contents [J]. Food chemistry, 2007, 102(4): 1105-1111[15]王玉珠,林伟锋,陈中.多糖类食品添加剂对大米粉黏度特性的影响研究[J].食品科技,2012,37(07):154-158.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