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微核(micronucleus,简称MCN),是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是染色体畸变在间期细胞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一般认为微核是由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断产生的。在细胞有丝分裂时受到有害理化因子的损伤,染色体发生断裂,在下一次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断行动滞后,不能进入子细胞的主核,形成滞留在核外的微小染色质块,即微核。有些研究者认为,微核可以是细胞凋亡的产物,当致畸因素导致凋亡基因激活,内切酶激活,切割DNA,形成细胞核碎片,最终导致产生许多微核。
蚕豆微核检测是目前微核检测中常用的技术,根据微核发育特点和基因结构的差异,可将其分为3种类型,即不完全微核型、未完全微核型、微核型。《国际微核试验标准》(WS/T551-2006)将微核发育分为1A、1B和2A3种类型,其中1A为不完全微核,2A为未完全微核,3A为未完全微核化微核。蚕豆微核法作为一种无创伤、高灵敏度、操作简便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在食品、环境等领域应用广泛。
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水排放到环境中,对水体和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同时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存在差异性,污染程度也不相同,因此选择适合特定地区的环境污染物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试验选用镉和甲醛作为受试污染物,选用蚕豆微核作为试验模型。研究不同浓度铅(0、500、1000和10 mg/kg)与甲醛联合作用对蚕豆微核率的影响,筛选出适合蚕豆微核评价的镉和甲醛联合浓度。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1. 代表性土壤采样点的选择、确定和采集。
2. 蚕豆微核技术考查不同土壤样品污染物的诱变作用。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采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实验技术,采用铅和甲醛两个浓度比例的溶液分别暴露不同时间,分别进行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实验,确定最佳暴露时间,以得出最佳暴露浓度及暴露时间。根据蚕豆微核实验结果,选取合适的剂量进行铅和甲醛联合毒性作用研究,并评价其联合毒性效应。 步骤 实验主要包括微核试验含浸种,催芽,染毒,恢复培养,固定,染色,制片等步骤,观察不同地区土壤样品诱变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染色体形态,计算每组处理组的微核率。 (一)材料与方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