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储藏过程中镰刀菌毒素分布规律研究开题报告

 2022-07-29 14:30:0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小麦是世界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其播种面积、总产量及总贸易额均居粮食作物之首,占国民基本口粮占消费总量的95%以上。但是由于贮藏不当,造成了大量的不必要损失。小麦虽然耐贮性强,但在贮藏过程中,由于小麦后熟期放出大量湿热,粮堆内温度和水分升高,易引起霉菌的大量繁殖和麦粒内部的生理变化,使小麦开始局部发霉。如不能及时控制,进一步发展成全堆霉坏变质,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且会对人体的健康有巨大威胁。其中镰刀菌毒素就是由镰刀菌属( Fusarium species)产生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广泛,会对食品产生严重污染,还会对人畜的健康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它不但可以引起人和牲畜急、慢性中毒,还具有致癌、畸形、突变等潜在的危害,而且还与某些地方性疾病的发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例如:我国林县的食管癌,地方性大骨节病以及克山病等,现在专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怀疑这些疾病发生与当地居民长期食用含有微量镰刀菌毒素的自产粮有关。

我国每年因霉菌污染损失的粮食达3100万吨,粮油直接经济损失超680亿元。除了受种植期间气候的影响外,储藏条件也是造成小麦霉菌污染的重要因素。在储运期间,由于温度、湿度的影响镰刀菌毒素的含量也会有所变化,以往研究主要针对于毒素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或降解毒素的方法等,但毒素在新收小麦的储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尤其是对DON、ZEN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较少。因此在加工之前,探究小麦储藏期间的镰刀菌毒素变化规律对储粮企业及粮食加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HPLC测定小麦镰刀菌毒素方法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各国对食品中真菌毒素危害认识不断加深,其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目前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生物鉴定法、免疫分析法、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其中生物鉴定法对样品纯度要求较低,主要为定性分析,专一性不强,灵敏度较低,费用较高,实验周期较长,一般只作为化学分析法的佐证。免疫分析法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以及稳定、快速、简便等特点,而且可以在组织、细胞和分子等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上应用,但由于有些真菌毒素难与载体蛋白质偶联,而且结构相似物较多,交叉反应普遍,该方法存在一定的假阳性,不能作为最终的确证方法。化学分析法经济实用,对设备要求不高,较易于推广,但精确度低、操作过程复杂。而仪器分析法因其准确度高、定量限低等优点,目前应用最为广泛。近几十年来,仪器分析法从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到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从单组分到多组分分析,食品中真菌毒素的色谱及质谱检测技术已得到深入的研究,并获得巨大的进步[1]

目前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有液液萃取(LLE)、固相萃取(SPE)和免疫亲和柱(IAC)净化。

LLE是最常规的提取方法,之后一般还需结合其他净化技术,但是近年来由于质谱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也有一些方法仅采用混合溶剂提取真菌毒素后直接测定。目前对于多组分分析最有效的提取溶剂体系,例如Culyok等 [2] 采用乙腈、水、乙酸体积比79:20:1对食品中多种真菌毒素及代谢物一步提取后直接由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进行测定,获得良好的线性关系、满意的回收率、精密度和检测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10日前:选题

2.2022年12月30日前:开题

3.2022年3月18日前:初稿、中期检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孙雪,郗存显,唐柏彬,王国民,陈冬东,赵华.复合免疫亲和柱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动物源食品中 6 种黄曲霉毒素和6 种玉米赤霉醇类真菌毒素残留量[A].分析化学研究报告,2016,06:970-978

[2] 王婷婷.小麦的贮藏特性及贮藏方法[A].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8:92-94

[3] 袁景,郭小玉,杨天溪,王卉,傅书悦,李川川,孙传文.基于光谱技术的食品中常见真菌毒素的快速检测研究进展[A].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4(5):571-57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