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人类每日从食物中摄入的蛋白质并不能完全在体内被消化吸收,而这些未消化的蛋白质在结肠内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发生腐败作用,生成氨、吲哚、酚类、生物胺和硫化氢等有害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在体内含量过高时会引发相关疾病,如:高浓度的氨会引起高血氨症、肝性脑病等疾病;高浓度的硫化氢会破坏结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肠道屏障。而吲哚和酚类是硫酸吲哚酚和硫酸对甲酚这两种尿毒症毒素的前体物质,具有心血管毒性,在体内含量过高时,会加速肾功能衰竭,在尿毒症患者体内尤其不宜偏高。
研究发现,近几年慢性肾病发生率极高且与尿毒症毒素密切相关。本次毕业设计从治疗慢性肾病的角度入手,发现目前对硫酸吲哚酚、硫酸对甲酚等蛋白结合型尿毒素直接清除手段有限,而黄葵四物方可以通过抑制硫酸吲哚酚的前体分子-吲哚来间接抑制其在体内合成的机制来治疗慢性肾病。于是,对黄葵四物方进行分析,通过体外粪便菌实验发现黄芪对吲哚的抑制效果较好;又进一步对黄芪的总提物、醇提物和水提物进行实验比较,发现其中黄芪多糖对吲哚的抑制效果较好。由于吲哚是一种肠源性代谢物,本次实验设计还将检测黄芪多糖对其他肠源性代谢物:酚类、氨、硫化氢、生物胺是否有抑制效果。
如实验验证黄芪多糖对上述肠源性有害代谢物有抑制效果,就能达到用从药食同源中药黄芪中提取的中药多糖来治疗慢性肾病等相关疾病的目的;且由于黄芪是一种健脾类药食同源中药,本次实验设计还对其他健脾类药食同源中药(芡实、茯苓、白术、山药、薏苡仁)进行了延伸,探讨从上述中药中提取的中药多糖是否也对这些肠源性有害代谢物有抑制效果。
2.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1.药食同源的概念及应用
药食同源的观念起源于上古时代神农尝百草时期:将具有治疗功能的物质归为药物,将用于饱腹充饥对人有益的物质归为食物,二者来源相同,没有明确界限[1]。其应用形式主要为食养、食疗和药膳,且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不同品种在药性和食性上的差异,与人体、五行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功效[2]。
3. 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
本课题实验分为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
1.体外实验:采用水提醇沉法从黄芪、茯苓、山药、芡实、白术、薏苡仁这六种中药中提取多糖成分并烘干。取大鼠粪便制成匀浆加培养基液,调至一定的OD值后,再分别加入黄芪多糖、茯苓多糖、山药多糖、芡实多糖、白术多糖和薏苡仁多糖,空白组不加多糖,进行厌氧培养。培养不同时间后,用高效液相-荧光法和试剂盒等方法检测吲哚、酚类、氨、硫化氢和生物胺的含量。
2.体内实验: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5只。设第一组为空白组,第二组为高蛋白组,其余为给药组(黄芪多糖、茯苓多糖、芡实多糖、白术多糖、山药多糖和薏苡仁多糖)。给药期间,收集各时间段小鼠粪便、血浆、血液等生物样品,测定其中氨、吲哚、酚类、H2S及胺含量。
4. 工作计划
2.14-2.28 查阅文献并整理
3.1-3.14 完成开题报告并上传
3.15-4.10 提取中药多糖并进行体外实验
5. 难点与创新点
本课题选取了以黄芪多糖为代表的药食同源中药的多糖提取物为药物,通过抑制硫酸吲哚酚和硫酸对甲酚这两种尿毒症毒素的前体物质-吲哚和酚类来间接治疗慢性肾病、抑制其他肠源性有害代谢物(氨、硫化氢和生物胺)来治疗高血氨症等相关疾病。采用传统的药食同源中药来治疗,相比临床上的透析等方式,更为安全且副作用小。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