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与公交换乘协调性调查与研究开题报告

 2022-10-27 22:43:3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交通需求空前高涨,城市交通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实现交通网络运行的高效率,不仅体现在提高各种交通方式的性能上,更重要的是优化城市的交通结构,确立以城市交通为骨干,公共交通方式为主导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城市交通一体化的目标。筹建大容量的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己成为发展功能完备的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举措。但轨道交通系统缺少灵活性,需要其他的交通方式用以衔接。轨道交通系统必须以各交通方式之间的协调换乘为前提,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骨干作用及其整体效益,来适应不同层次客运的需要。

(2)选题意义

在对影响地铁站点选址的各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地铁站点周围的公交车站和途径站点的公交线路进行细致,深入的划分和研究,同时对地铁站点附近的居民进行出行方式的调查,以提供选题的研究数据。调查典型地铁站点附近的公交站点和公交线路,通过分析改善公交运营状况,提高公交运输效率;同时吸引居民乘坐公交车换乘地铁出行,减少小汽车出行,实现低碳出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在建设轨道交通系统,而且也在优化与轨道交通衔接的其他交通方式。设置公共自行车是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将公交线路更多的吸引在地铁站点附近,是为了扩大地铁的服务范围。南京地铁三号线在2015年4月初开通,承担了江北与江南联系的重担,为江北的居民到江南上班提供方便。但在2016年上半年南京政府对南京长江大桥进行检测,发现需要进行1-2年的封闭修建,对江北的居民造成很大的不便。所以地铁3号线江北沿线的站点周围的公交线路需要进行优化调整,使地铁服务更多的居民。但是,目前关于此方面的系统全面的调查和研究还不多。针对江北地铁与公交衔接的问题,主要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1)站点附近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调查

(2)地铁站点周围的公交站点布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城市轨道交通与公交换乘协调性研究综述

黄文娟在《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协调研究》[1]一文中,运用协调理论对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协调进行分析,得出了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协调的基本内涵和特征,提出了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协调应从规划协调和运营协调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在规划协调方面,给出了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线网协调规划模型及其优化流程图;考虑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协调,建立了轨道交通最优站间距模型;分析了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枢纽设计的原则、各种换乘形式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在运营协调方面,提出了运营协调的原则和目标;给出了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功能匹配形式;以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线路间乘客的总候车时间最小为目标,建立了调度协调模型;分析了现存的公共交通票制票价,从减少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时间和费用角度,对收费合理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统一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管理制度及部门。然后依据评价指标选取原则构建了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对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协调进行了综合评价。

裴玉龙,张茂民在《基于路网的换乘强度研究》2一文中,通过引入换乘强度指标,建立了换乘强度模型,为城市停车换乘规划提供决策依据。通过计算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网可达性与城市道路网可达性两者的比值,建立基本换乘强度模型;通过计算轨道交通网与城市道路网密度的比值,建立静态换乘强度模型,综合考虑基本换乘强度和静态换乘强度,给出了换乘强度的计算公式,确定了基本换乘强度的临界值;通过对国外实施停车换乘城市的静态换乘强度的统计分析,确定了静态换乘强度的临界值和合理值。并结合以上取值,给出换乘强度的临界值与合理值。最后,探讨换乘强度指标在停车换乘规划和换乘需求定性分析中的实际应用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方案

1.研究目的

调查和研究地铁3号线江北段典型站点周围的公交线路,因南京长江大桥封闭检修进行怎样的调整,通过分析改善公交运营状况,提高公交运输效率;同时吸引居民乘坐公交车换乘地铁出行,减少小汽车出行,实现低碳出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2.研究内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工作计划

1--2周

工作内容:按照指定的英文原文完成翻译任务,及时检查并提交

3--4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