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次干路是连接城市片区内部的重要通道。
随着城市经济水平提高,城市面积拓展、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居民就业居住的分离,大量片区内部的交通流经由次干路连接至主干路,造成了次干路交通周期性拥挤。
因此对这类连接性质的道路的交通运行加以分析和评价,进而提出交通管理与控制方案在交通压力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1、课题的关键问题(1)交通调查:交通调查包括车速、交通量以及道路服务水平等,实地调查时,要带上工具,不同种类的车要进行换算。
(2)交通分析:对调查所得数据来进行处理,并进行图表分析。
(3)交通设计:根据泰西路现有的问题,提供整体交通设计方案。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李罗明(2005)在《武汉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论文中提到:日本建设省1994年制定新交通拥堵对策时,确立了一般道路拥堵时间达到10分钟以上、首都高速公路拥挤量15h*km/d以上为交通拥堵;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在对城市干线街道的服务水平的等级划分中,将车速为22km/h以下的不稳定车流称为拥堵车流;中国公安部则对拥堵路口和拥堵路段分别给出了定义:车辆在无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外车行道上受阻且排队长度超过250m,或车辆在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三次绿灯显示未通过路口的状态定义为拥堵路口,拥堵路段则定义为车辆在车行道上受阻且排队长度超过1km的状态。
孙莉芬(2005)在《城市交通拥挤疏导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论文中提出:把交通拥堵的属性分为:拥堵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类型和程度。
且用车辆等待的信号周期数或排队长度,把拥挤程度划分为:拥堵、非常拥堵、严重拥堵、死锁。
4. 研究方案
由于交通调查难度大,会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
因此,我们可以在每天的高峰时段进行调查,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时间。
我们还可以带上测速仪、卷尺、秒表等工具,增加调查的效率。
5. 工作计划
1-4周:数据调查:背景资料调查;周边用地特征调查;道路及交叉口平面图或示意图绘制;现状道路及交叉口基础设施调查(包括:道路横断面形式,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宽度等),现状交通控制手段调查(包括交通组织方式,标志标线类型,信号设施配时等);道路及交叉口交通量调查(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交通量等);运输工具运行特性调查(包括运行速度、车头时距等);拥挤基本特性调查(包括拥挤时间,进出口位置等);潜在交通问题调查(包括交通违章,交通隐患,其他隐患等)。
5-7周:数据分析:分析道路及交叉口交通流特性与时间空间之间的关系;分析交通流三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车头时距与车辆特性之间的关系;分析交通基础设施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分析交通拥挤的时间空间特性。
8-9周:模型建立:依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建立多个关系之间的数学模型10-11周:优化方案:根据调查中交通拥挤及需求供给之间的矛盾,提出若干个道路及交叉口改造方案并绘制对应图示。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