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城市居民生活工作方式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的休闲方式和交通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加丰富多样,街道所承载的城市功能也随之不断转变。
但是,在城市空间急剧扩张、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同样隐藏着形形色色的问题,城市中的街道空间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也遇到了诸多困境,如:街道空间品质下降,街道活力降低等等。
如何从以人为本的视角提升城市街道可步行性,引导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新兴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重新观察街道问题的新角度,海量数据的挖掘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大尺度复杂问题的新契机。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论文通过对既有文献的研究整理,总结步行性分析的基础理论和计算方法,结合国内出行特点,调整优化相关指标参数,采集研究范围内的POI数据、步行路网数据、百度街景数据等多源数据,建立步行性量化计算模型,利用POI数据计算步行性得分,对整体步行性进行分析,对照街景图片发现存在问题,提出改善策略建议。
关键问题: 1、准确获取研究范围内的相关数据; 2、建立步行性分析计算量化模型。
难点问题: 1、南京市中心区范围内POI数据获取; 2、步行性影响因素相关指标权重的修改; 3、利用POI等多源数据计算步行性得分。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三、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1200 字左右) 1、步行性计算分析索斯沃斯[1]在《设计步行城市》中对步行性进行了定义:建成环境通过人行的舒适和安全来支持和鼓励步行的程度,通过合理的时间将人与目的地联系起来,并在整个步行网络中提供视觉趣味。
刘涟涟,尉闻[2]认为步行性反映了一个地区建成环境的步行友好程度。
步行性测量与评价的系统方法是改善地区步行环境品质的重要部分。
4. 研究方案
论文基于步行性分析的相关理论研究,综合考虑城市中心区步行性的影响因素,利用POI数据,建立步行性量化计算模型。
运用实地考察法在南京市中心区选取典型街道作为调查对象,实地考察调查对象其现有周边设施及步行性现状,宏观进行总结分析,局部进行详细调查,开展步行性分析研究。
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既有研究文献的阅读整理,分析总结步行性研究的基础理论。
5. 工作计划
第 1 周:按指导老师的要求对指定的英文原文进行翻译,及时完成翻译工作;第2 周:检索与阅读相关专业文献,构思文章的大概思路,写出文献综述,合理安排毕业设计的时间计划,按时提交开题报告; 第 3 周:进一步梳理研究思路和内容,完成论文详细写作提纲的撰写,形成论文三级目录;第4周:总结步行性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分析计算方法,明确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完成概述章节。
第 5 周:分析对街道步行性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结合国内城市以及居民步行出行特点,优化调整相关指标权重;第6~7周:采集研究范围内相关数据,构建步行性研究的数据基础,建立步行性研究的测度方法;第8~9周:计算研究范围内的步行性得分,对整体步行性进行分析,结合街景数据发现现状存在的问题;第10~11周:提出步行环境提升建议,整理研究成果,完成论文初稿;第12周:修改完善初稿,进行规范性检查,进一步完善论文;第13周:毕业论文定稿并打印装订成册,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资格审查,准备毕业论文答辩;第14周:进行论文答辩,修改完善提交最终成果。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