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出行方式选择特征研究—以成贤学院为例开题报告

 2022-09-15 14:23:3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出行行为理论是交通管理和控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对个体出行行为的研究,是进行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也是区域城市交通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交通管理科学化,对出行行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在全国高校规模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高校校园原有土地和校舍资源出现严重不足,不能为学校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校园的扩大建设势在必然。然而相当部分的高校周边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紧缺,学校很难在原地获得扩张发展。为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城市郊区建设新校区成为高等院校普遍采纳的作法。随着许多大学城和新校区建成投入使用,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交通不便更是所有新校区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出行难引起师生诸多不满。国内外目前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出行方式选择特征的研究较少,而各大城市的大学城内的交通衔接、交通安全等问题急待解决。通过以成贤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数据调查和分析,从数据和结论中提取出对类似的大学城的交通构建优化有帮助的建议,并能够由此提高学生、周边居民的出行满意度。

(二)研究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新建校区把扩招后增加的大量大学生安置在全新的校舍中。新校区给予了学校新的发展空间,给予了其所在地前所未有的变化。但是,对于这些新校区的大学生,他们在享受优美的环境、一流的教学设施的同时,却疏远了社会环境的熏陶,淡化了那个培育其真实的人文思维的土壤城市。

由于交通不便,除了节假日离校,大学生们几乎整天生活在校园小社会中,与大社会近乎隔离。大学生普遍反映在新校区的业余生活乏味、单调,只有乘车到市区去,才能感受到都市生活的气息,大学生们不能充分享受到丰富的城市生活。大学生与社会接触、交流的需求受到限制,参加社会实践的也机会大大减少。

教育是国家的百年大计,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而高校则是实施和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目前兴建的新校区在规划选址时,对大学生的社会生活需求和切身感受的考虑十分有限,缺乏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造成新校区的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社会需求与新校区的环境不协调。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张杨学者在《不确定性对城市交通出行者路径选择的影响》中,为了研究城市交通中旅行时间的不确定性对出行者路径选择的影响,基于展望理论,提出了出行者规避不确定性假说,应用贝叶斯模型分析了重复出行中出行者对不确定性的认知更新及其对出行行为的影响,并通过调查数据进行了实例验证。分析结果表明:77.73%的出行者偏好旅行时间不确定性小的路径;路径旅行时间不确定性降低时,有66.39%的出行者改变了出行时间,平均时间预算减少了10.03%;对路径熟悉程度增加时,有70.90%的出行者改变了出行时间,平均时间预算减少了15.56%。可见,出行者的出行时间预算随旅行时间不确定性的下降和重复出行的增加而减少。

李良学者在《城市居民出行方式效用与决策分析》中,指出居民出行方式分担率的预测是交通规划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交通规划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城市交通正处于一个结构性变化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预测的准确率,使我们的交通规划与管理能够更加科学,就显的更加重要。这就需要对居民出行方式的效用与决策分析,从而把握出行的本质,提高出行方式预测的准确率。 本文首先从居民出行的影响因素着手,对居民出行行为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影响居民出行的经济因素、交通系统特性因素、居民出行的心理因素与活动机制、居民出行的效用决策分析、非集计模型的效用分析与改进。出行行为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同样不仅仅受外在因素的制约,也受到其心理因素的制约。所以在研究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时,有必要对其心理因素进行分析。本文对居民出行的共性心理、心理活动的规律以及个体心理的产生机制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采用经济学中的消费分析。论述了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效用与决策分析。对决策过程、决策模式都做了有益的探讨。文章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非集计模型为模型依据,对其效用分析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传统的非集计模型的效用分析是以补偿原则为基础进行分析的,与居民对出行方式选择有一定的出入。本文结合对居民出行行为的分析,指出其不合理的地方,将补偿原则与非补偿原则结合来进行效用与决策分析,使模型具有更强的解释能力。

在《上海市第五次居民出行调查与交通特征研究》中,挖掘和分析居民出行调查的历史数据库,归纳城市交通演变的特点和规律,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城市交通的发展全貌。通过对比上海市五次居民出行调查的成果,从出行强度、出行结构、出行分布等方面揭示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市居民出行特征的演变,反映出用地拓展、机动化发展给城市居民出行行为带来的变化以及对城市交通产生的影响。在相应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上海交通发展的基本走向做出了判断。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方案

1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在当前大学日益郊区化与大学生培养目标相矛盾的背景下,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入手,从大学生的日常切身体验出发,而不是仅仅从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出发,旨在通过实证研究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需求和出行行为的特点,考察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方面(购物、休闲、访友、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等)的出行需求及实际的满足程度或获得机会的便利程度;分析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出行行为与高校区位、交通系统的关联情况;探讨满足新校区的大学生出行需求的措施。

2研究内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工作计划

周次

工作内容

备注

1

检索与阅读相关专业文献,写出文献综述,按时提交开题报告

2

按指导老师指定的英文原文进行翻译,及时完成翻译工作

3~4

整理阅读的所有文献,梳理论文思路,撰写论文的详细写作提纲

5

按照写作提纲,对出行行为进行学习,完成相关概念与理论的研究

6

收集高校、大学生以及大学生出行选择的普遍情况,了解目前各区域城市的交通道路建设,交通配置及未来发展

7

收集资料,摸清大学生出行选择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8

通过实际出行问卷设计与调查,分析大学生出行特征

9

根据实际情况及大学生出行习惯,提出相关措施,达到快速出行效果

10

完成论文初稿

11

由老师指导多次修改论文

12

论文规范性检查,完善论文

13

毕业论文定稿并打印装订成册,毕业论文答辩资格审查,准备毕业论文答辩

14

论文答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