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南京市发展战略中将浦口定位为城市的一个副城,而浦口自身发展相对南京其他几个副城相对比较滞后。
未来几年,南京将大力发展浦口,南京地铁10号已经开通,3号线即将开通,后期还有多条过江线路陆续上马,意味着浦口区迈进了轨道交通时代,作为城市一体化公交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地铁激活了浦口区的公共交通网络。
对于浦口区来讲,客流强度和密度有限,公共交通线网密度和覆盖度有待加强的区域,要想让出行者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必须考虑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解决好下了公交后至家的出行问题非常关键。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浦口区居民最后一公里出行特征调查研究,从国内外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需求特征相关理论入手,结合浦口区的基本情况,对浦口区居民出行特性展开详细调研,重点调查分析最后一公里特征,找出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建设快捷畅通的浦口新区提供支撑。
该课题主要解决以下问题:(1)国内外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需求特征分析;(2)浦口区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特征调查;(3)浦口区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4)浦口区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措施研究。
难点问题:(1)居民出行现状调查研究;(2)国内外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方案如何在浦口区应用。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居民出行特性研究方面周钱、陆化普从居民人均出行次数、出行目的分布和出行方式构成等3个方面入手,将国内城市居民出行特征与发达国家城市进行分析比较,又对国内相同城市不同时期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研究中发现了国内城市居民出行结构中的隐患,指出了发展的方向。
王端从交通小区划分的目的及原理出发,深入探讨了划分交通小区的内涵,并结合实际调查情况分析了影响交通小区的划分因素和实际操作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提出了一种基于居民出行距离分布的交通小区划分方法,以居民出行的时间分布为基础,探讨划分不同规模和数目交通小区的情况下的出行情况;利用VB和ACCESS数据库开发程序,建立了数据处理的软件系统,软件完成数据库的建立和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输出。
陈俊励总结了基于方式的出行行为相关研究理论;从六个方面分析了城市居民公交出行的基本特征,包括公交分担率情况,公交出行的目的构成情况;不同出行方式之间个体属性差异分析,公交出行时间特性分析,公交出行空间特性分析,公交出行换乘特性分析;通过对公交出行时耗和公交出行距离的分布比例进行研究,运用S型曲线回归模型对出行时耗和出行距离的分布比例曲线进行拟合,明确了公交服务的时空范围;构建了基于时间和空间的双层Nested Logit模型,定量分析了出行者的个人属性、家庭属性以及出行属性对出行时间和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并对模型进行了统计检验。
4. 研究方案
浦口区目前正在申请建设国家级新区,能否解决好交通问题关系着浦口区未来的发展。
通过对国内外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需求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浦口区的实际情况,对浦口区居民出行特性展开详细调研,重点调查分析最后一公里特征,找出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建设快捷畅通的浦口新区提供支撑。
首先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特征特征,尤其是国内城市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存在的问题,找出它们的共性;然后印制浦口区居民出行调查表,并进行实地调研;发放调查表并回收,筛选有效的调查表,对数据进行统计整理;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回收的调查表找出浦口区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所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初步理出解决方案;最后通过对浦口区存在的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思考,结合国内外解决该问题的有效经验,提出可实际操作的解决方案。
5. 工作计划
第一周完成英文翻译并上传;第二周查阅相关文献,写论文综述,完成开通报告并及时提交;第三周理清论文框架,并完成二级目录;第四周阅读大量文献,完成论文目录;第五周开始进行实地调研,走访浦口区地铁站,发放调查表并回收;第六周整理调查表格,筛选有效的调查表,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存在的问题;第七周开始撰写毕业论文初稿;第八周完成毕业论文初稿前三章的内容,完成期中检查;第九周继续进行论文初稿的完善工作;第十周完成论文初稿并开始修改;第十一周反复修改论文;第十二周完成论文;第十三周毕业论文定稿打印,等待论文答辩;第十三周进行论文答辩。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