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石油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同时,我国作为汽车大国而不是汽车强国,庞大的市场主要由外资和合资企业占领,自主品牌只能守在中低端领域。所以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动汽车、燃料汽车)是我国车企实现弯道超车、抢占市场的一个机会。可随着政策和产品推出不断推出,新能源汽车并没有受到大规模的使用,本文主要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角度为大家讲解这新出现的困局。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关键问题:
1、新能源汽车目前的技术分析
2、政府、企业、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分析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孙丽玮(2012)[1]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不清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是一个战略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也是决定我国能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如:我国出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在《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也涉及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短期目标和任务。然而,这些政策都没有足够的战略高度,我国仍缺少一个整体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没有发展重点,没有发展路线,势必会分散有限资源,使整个产业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发展目标不够清晰,发展思路没有明确,是导致目前的困局的原因之一。
陈瑞青(2015)[2]为问题包括政策缺乏及时性,标准体系仍需完善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关补贴政策与标准发布的周期性较长,缺乏延续性和及时性。某些地方性政策因不同部分利益分台较为缓慢,且政策真空期较长,因此对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推广产生一定影响。由于企业在政策空档期很难把握政策方向,很难结合政策导向进行产品的研发,不利于产品的推广。虽然标准制定进程逐渐加快,但我国涉及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的标准仍需进一步完善。比如电池尺寸标准、电池更换标准、充电桩标准、车载充电机标准等都仍需进一步落实,尤其充电桩标准落实与统一对尽快推进全国基础设施建设有重要意义厂。国家政策方面虽然给予厂商和消费者许多补贴,但并没有为国内市场制定出一套公平公正可以持续发展的环境。
杜一凡(2015)[3]研究的成果是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环境不成熟。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并未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不足,良好的消费环境没有形成,相比于欧美日国家在新能源汽车上的消费环境存在加大差距。新能源汽车的价格较昂贵,消费者节能环保意识观念不强,阻碍着其推广。他主要从市场环境入手,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出发,研究出国内消费者目前对新能源汽车并没有很大的认同感,同时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理念。
4. 研究方案
通过借鉴其他研究者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本文试图调研发现新能源汽车发展推广发面存在问题。
本文主要框架:
第一部分:绪论
5. 工作计划
论文具体写作步骤,以下为示例:
1)查阅新能源相关的资料;进行文献的阅读及整理,写出文献综述;
2)根据文献理论回顾,进行理论分析,初步建立分析框架;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