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优势的转变——产业间、产业内、产品内的多维探索开题报告

 2022-07-31 14:12:4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结构,又是至今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一个暂时不能替代的理论基准,加强对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新进展和分析现实中开放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二十世纪50年代末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发达工业也国家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以及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国际贸易不再单纯是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解释的产业间的贸易,产业内贸易、产品内贸易都在大大增加。

现代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完整地使用了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框架。结合对我国产业间、产业内、产品内贸易的多维探索,分析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转变,得出中国对外贸易比价优势的转变与发展的趋势,充分发挥,更好地迎接国际贸易中的机遇与挑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通过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以及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准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新发展,来探索我国在对外贸易中比较优势的转变。

国际贸易理论用于解释和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贸易的模式和贸易的经济效应, 随着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化中。最早的国际贸易理论从国家角度讨论比较优势, 认为各国的比较优势来自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 因此, 各国应该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国际贸易中交易双方都能获得利益。这种国际贸易的模式主要表现为产业间贸易, 而要素禀赋则可以较好地解释不同国家产业比较优势的来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现代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完整地使用了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框架,自然就成为国际贸易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基准。后来的研究者以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基准,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创新。新要素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基础的新贸易理论和强调需求方而的重叠需求理论,也包括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新的贸易形式发展起来,产业内贸易理论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出现了以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为基本假设的新贸易理论 (New trade theory) 。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 企业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载体, 其在全球配置资源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国际贸易的新格局开始更多地聚焦于企业。企业异质性 (Firm heterogeneity) 对于理解企业为什么会出口、如何出口灯国际贸易的动因至关重要。Bernardamp;Jensen的研究开始关注企业层面的因素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 这一开创性研究探讨了国际贸易的微观基础, 在此之后, 部分学者也意识到当探讨企业为什么出口这一基本问题时, 假设企业是同质的存在较大的局限, 从而引入了企业生产率异质性, 并成功构建了企业异质性模型, 同时基本证明了引入企业异质性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Bernardamp;Jensen, 1995;Eaton, Kortum和Bernard, 2003;Helpman, Melitz和Yeaple, 2004) 。这些学者开创了新新贸易理论 (New-New Trade Theory) 。这些理论能更好的解释和分析产业内贸易和产品内贸易。

国内也纷纷出现将现代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现状相结合的研究分析,如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研究计划:

1.确定论文主题方向,进行论文题目的筛选。2.以论文题目为核心,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翻阅。3.对已搜集的资料加以整理,论证分析论文的可行性、实际性,将论文题目和大致范围确定下来,进行开题报告。4.整合已有资料、构筑论文的大纲。5.根据查找的数据和相关资料,进行深入详实的论文编写工作,对论文编写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研究其解决方案,推敲整合,并进行修改完善,准备论文中期检查。6.完成论文的初稿部分,向指导老师寻求意见,优化论文的结构,润色语句,修改不当之处,补充不足之处。7.论文资料整合,最终定稿,为最终的答辩做好各方面准备,熟悉论文内容,增强自己对论文内容的把握,进行一定的思维发散,设计论文答辩。8.论文答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齐兰,王姗.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品内分工程度与地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58(06):83-93 205.

[2]刘技文. 产品内分工背景下我国贸易利益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8.

[3]顾国达,郭爱美.我国产品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04):51-57 118.

[4]陶爱颖.产品内分工理论简介[J].中国市场,2010(35):109-110 112.

[5]郭华山.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我国产业升级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

[6]范爱军,高敬峰.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8(03):4-9.

[7]张二震. 全球化与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思考[A]. 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中)[C].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江苏省社会科学学术活动组织联络中心,2007:8.

[8]李辉文,董红霞.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理论基准[J].国际经贸探索,2004(02):11-15.

[9]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3(07):21-28 66-155.

[10]于津平.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性[J].世界经济,2003(05):33-40 80.

[11]马剑飞,朱红磊,许罗丹.对中国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2(09):22-26 80.

[12]周弋,任若恩.中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及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J].经济与管理研究,1999(06):32-35.

[13]邹薇.关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测度与理论研究[J].经济评论,1999(05):27-32.

[14]林毅夫,蔡昉,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1999(05):4-20 204.

[15]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J].经济研究,1997(06):20-2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