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程度加深,引进 FDI的数量不断攀升。根据2016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国利用外资继续稳定增长,2015年中国外资流入量增长了6%,达到1356亿美元。
但是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也导致我国经济存在很多问题。在十九大报告中,习主席提出我国现阶段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如何充分合理利用外资,以推动我国供给侧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经济高质量增长,是引进外资所要考量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东中西部之间的外商直接投资分布十分不均衡,1992-2015年东部累计FDI占比达到78%,中部占16%,西部只有6%。因此,分析FDI区位条件因素在时间空间维度上的差异及变化,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的制定招商引资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考虑到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已较为完善,但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多局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本文创新性地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究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因素的变迁过程,并得出新时期值得重点关注的影响因素。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在空间上将我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区域,利用各区域FDI的相关数据,分析比较各地区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源效率、人口密度、金融发展程度、基础设施、能源效率、城市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人力资源、劳动力成本和优惠政策等因素在吸引外资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从时间角度,同样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对比1992年至2015年影响我国FDI的因素变化情况。
拟解决的问题: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理论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产品种类日益繁多,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如风起云涌,国际直接投资不仅伴随其逐日增多的国外业务而大量出现,并在此时引起众多西方学者的关注。美国经济学家海默从垄断优势着眼,首先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而同时期的美国学者弗农创新性地从动态分析的视角,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产品技术的发展过程来分析国际直接投资。1976年,英国的巴克莱和卡森提出了内部化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因交易不确定性而导致的高交易成本。小岛清基于日本企业的FDI行为研究,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应从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地位的产业依次进行。邓宁在20世纪70年代系统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是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和所有权优势共同作用催化了国际直接投资行为的发生,也是目前较为完善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可能影响FDI的因素研究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 11.16-11.30,完成开题报告
- 12.1-1.19,搜集相关数据并整理
- 1.20-2.25,建立分析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 2.26-3.5,针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 3.5-4.15,完成论文初稿的撰写
- 4.16-4.30,反复审稿并修改
- 5.1-5.30,完成终稿,准备答辩
5. 参考文献
[1]汪旭晖.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区位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兼论我国引资政策的调整[J].国际贸易问题,2006(04):95-101.
[2]Transport Costs Decline and RegionalInequalities: Evidence from France. Combes P,Lafourcade M.CEPR Discussion Paper No. 2894 . 2001
[2]贺灿飞,梁进社.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异及其变化[J].地理学报,1999(02):3-11.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