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服务贸易分为生活性服务贸易和生产性服务贸易。生活性服务贸易主要是衣食住行等消费方面,而生产性服务贸易则包括运输,建筑,保险和养老金服务,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主要涉及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黏合剂,生产性服务贸易对我国实现制造业强国目标,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生产性服务贸易重要性逐渐超过传统服务贸易,成为服务贸易中重要内容与发展趋势。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政策方针也大力支持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十三五期间各省各市也发布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规划和指导意见,每年上海市都会发布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的建设指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快,总量上水平低,结构上不平衡,逆差严重。传统生产性服务贸易仍然是生产性服务贸易的主要部分,高技术含量行业贸易占比较少。2017年,我国服务进出口贸易逆差为16177亿元,生产性服务贸易逆差为2787亿元,占比17.23%,主要在运输、知识产权使用费、保险和养老金服务这三类上。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现状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瓶颈,而不断调整和优化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是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应该研究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实际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从其影响因素入手提出发展建议,增强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以及对外贸易结构调整,促进要素资源合理分配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乃至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首先分析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总体特征和结构,采用TC指数等指标体系测算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发现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然后依据波特“钻石模型”,再选取一定数量的指标作为解释变量,结合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作回归模型分析,得出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以上统计描述与分析,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重点将放在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指标分析以及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竞争力的指标分析是从结果角度出发,影响因素分析则是从成因角度分析,结合最新数据,找出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对策。研究难点则在于影响因素的指标和数据选取方面上。已有文献对于影响因素的分析多从理论层面开始,而结合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的较少,所以根据“钻石模型”的六个方面选出有代表性并且容易量化的指标比较难,数据选取也限于跨境交付数据,模型的准确性也容易受到这些方面的影响。本文将借鉴已有文献,结合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统计数据,选取适当变量,完成分析。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生产型服务贸易发展
Joseph F. Francois(1990)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出、形成内部规模经济有积极作用。黄庆波(2016)认为工序分工和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国际分工深化过程中的体现,他分析了工序分工对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作用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张宏(2015)利用“JK模型”,从需求、规模经济、比较优势和技术进步四个角度分析了提升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路径。李筱乐(2014)利用回归模型考察了不同政府规模下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政府规模较低时,生产性服务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积极作用;当政府规模超过较高门限值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减弱。陈丽娴(2018)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测算了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网络特征,并构建回归模型说明了网络特征的三个方面,即网络异质性、网络中心性和网络联系强度,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关系。孟萍莉(2017)在对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和制造业升级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探究了生产性服务贸易影响制造业升级的路径和理论模型,再结合实际数据,测算制造业产业价值链攀升的指标体系,得出生产性服务贸易对技术含量不同的制造业的具体影响。
二、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1月30日前阅读大量资料并完成开题报告;
2022年12月1日-2022年3月18日 写初稿并完成中期检查;
2022年4月23日 上交初稿;
5. 参考文献
[1]刘彩. 金砖国家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8.
[2]王江,陶磊.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及国际竞争力的比较[J].统计与决策,2018,34(07):135-139.
[3]陈丽娴,沈鸿.生产性服务贸易网络特征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J].财经问题研究,2018(04):39-46.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