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从国际形势来看, 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的大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兴起与大发展,虽然发达国家依旧占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地位,但是发展中国家对国际直接投资发展趋势和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产生的影响日益显著。从国内环境来看,从2002提出“走出去”的战略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201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582.9亿美元,投资流量规模占全球比重连续两年超过一成,位居全球第三。虽然首次出现负增长,但在历史上仅次于2016年。从双向投资情况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已连续3年高于吸引外资。并且2017年中国对外投资存量规模比上年末年增加了4516.5亿美元,达到了18090.4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存量份额的5.9%,在全球存量排名中长升到第二位。正是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十九大适时提出新时代中国要提出“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因此,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对中国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在对外直接投资(OFDI,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活动中,投资区位不仅会直接影响跨国公司在当地的经济利益,而且还会间接影响到中国整体对外直接投资经济活动。因此,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问题具有重大意义。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不断全面化和多元化,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也不断出现新特征。因此,到底是什么因素切实地影响了区位选择的决策,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这也是我选择“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中国企业OFDI 提供良好的借鉴和学习意义。 |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本文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角度,通过对相关的数据统计和研究文献的阐述,分析总结出中国OFDI区位分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本文主要从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角度,综述国内外对中国OFDI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相关的文献,并判断出最有可能影响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一些因素。 第三部分:通过2007年到2017年中国OFDI的相关数据,采用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相关关系,得出实证分析的结果。 第四部分:综合已有的研究结果和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对政府和企业给出相应的建议对策。 第五部分:指出本文的不足,以及展望未来中国OFDI的发展。 二、拟解决关键问题 (一)哪些因素切实地影响了中国企业OFDI的区位选择? 本文研究的关键问题就是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哪些因素影响了中国企业OFDI的区位选择,并且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的及其影响程度。本文将影响因素分为企业自身因素和东道国因素。其中企业因素主要分析企业所有制不同的影响,东道国因素主要研究其经济、文化和制度方面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描述分析,从而找出对中国企业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二) 这些因素影响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原理机制是什么? 影响中国OFDI 的影响因素繁多而且不断变化,许多已有的研究结果也可能因为选用的数据和时间段的不同从而得到了不同的研究结果,所以我们不能只根据研究结果而得出结论,必须搞清楚这些因素的影响原理机制。通过已有的国内外学者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总结归纳出这些因素的原理机制。 三、写作提纲 (一)引言:背景分析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对国内外学者对OFDI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进行论述。 (三)中国OFDI区位分布现状分析:分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状况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状况,总结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整体特征。 (四)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已有的国内外学者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总结归纳出这些因素的原理机制。 (五)中国OFDI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研究假设的提出: 根据OFDI相关理论和已有研究假设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自然资源丰裕程度、科技水平、东道国制度质量、对外开放程度这6个因素对中国OFDI 有影响。 2、数据来源和样本的选取:根据《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公报》、《世界银行发展指标数据库》、《WGI》等中国OFDI存量,本文选取前30个中国 2007-2017 年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地作为样本。 3、模型设定和回归结果分析:建立投资引力模型,以全样本、发达国家样本、发展中国家样本分别分析回归结果。 (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区位选择的政策建议:根据中国的国情给政府和企业的相关建议,如何弥补不足,发挥优势。指出本文的不足,以及对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进一步展望。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文将国内外关于中国OFDI 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的文献主要分为: OFDI理论研究、OFDI 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和中国OFDI研究三个方面。 一、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 (一)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最早的典型代表理论是Hymer(1960)的“垄断优势”理论,它阐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是为了将其某种特定优势效益最大化,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比东道国有更有利的某种垄断优势。随后Buckley等(1976)提出了“内部化优势”理论,它实际上强调的是用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通过灵活配置内部资源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对外直接投资不过是企业内部市场跨国界的表现。Dunning(1977)综合西方所有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即“三要素”理论,他认为如果企业具有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并且要将这三种优势都利用起来的话,只能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最早典型代表是Wells (1976) 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优势来源于迎合小市场的低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很明显该理论并没有解释那些依靠知识技术等优势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Lall (1983) 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不仅仅是模仿外来技术, 还会根据当地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将外来技术转化为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Cantwell (1989)技术创新升级理论弥补了Wells的小规模技术理轮,认为企业内部技术推动着对外直接投资。 二、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企业自身因素 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方面:吴先明和黄春桃(2016)认为企业在OFDI区位选择时,会根据自己相对于东道国不同的竞争优势,而偏好东道国不同的区位因素。企业的所有制方面:单娟(2016)国有企业对母国政策因素很敏感,而且相比起民营企业对东道国政治环境和贸易成本不敏感。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方面:刘凯,邓宜宝(2014)认为从事制造业与金融业的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东道国的经济制度影响最大,而批发、零售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则最看重东道国的政治制度。 (二)国家层面因素 宏观经济形式层面:Kolstad and Wiig (2012)认为在经济合作与组织的成员国中看重市场规模,而在非经济合作与组织的成员国中则偏好经济法律制度不完善。文化层面:Quer (2012)利用Kogut-Singh 指数分析了文化距离对中国OFDI的影响,研究表明大型企业OFDI并不看重文化距离。相反的是,袁海东和朱敏(2017)研究部发现中国企业OFDI偏好文化距离较近的国家。制度层面:刘晓光(2016)研究表明东道国制度与双边关系对投资的促进作用成反比。 三、 中国OFDI的研究 中国OFDI的研究主要分为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其中理论分析主要是动机研究,实证分析主要是方法研究。 (一)中国OFDI的理论分析 邓宁( 1998)提出了企业OFDI的4种动机类型,即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和战略资产寻求型。资源寻求型是指企业OFDI的目的是获取东道国的某种自然丰富资源,从而可以降低成本,保证国内自然资源需求。市场寻求型是指企业为了开拓国外市场而进行的投资行为。效率寻求型主要是指一些大型企业为了掌握更多的资源,提高自己的资源配置效率而对外直接投资,从而降低成本达到利润最大化。战略资产型是指企业为了获取东道国先进的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和人才等 而对外直接投资,从而增加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二)中国OFDI的实证分析 目前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两种投资方式。 吴建祖等(2013)认为当决策者更看重东道国的自然资源时,企业通常选择绿地的投资方式;当决策者更看重东道国的技术资源、品牌资源或战略性资源等时,企业通常选择跨国并购的投资方式。结论一致的还有蒋冠宏,蒋殿春(2017),他们认为具有可转移资源优势的企业通常选择跨国并购方式,而不具有可转移资源优势的企业通常选择绿地投资方式。 文献述评:目前国内外学者对OFDI理论已经有很多深入研究,尤其是Cantwell (1989)技术创新升级理论对中国OFDI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不断变化,但当研究结论与已有的结论不同时,却很少有人指出结论不同的原因,因此本文将采用最新数据,将东道国分为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分别研究中国OFDI 影响因素,并且将本文的研究结果与现有结果比较,试分析出中国OFDI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敏感程度变化原因。 |
|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10日(本学期第十三周)——完成选题工作; 2.2022年11月30日前——完成开题工作; 3.2022年3月17日前——完成初稿和中期检查工作; 4、2022年5月5日前——完成论文修改、定稿、外文文献翻译工作; 5.2022年5月31日前——完成答辩环节工作,成绩发布,二次答辩;
|
5. 参考文献
[1] Hymer S.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M]. Cambridge: MIT Press, 1960.
[2] Buckley P, Casson M. 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1976.
[3] Dunning J. Trad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MNE: 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 [J]. The International Al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1977 (3):395-418.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