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的邻国及和哈萨克斯坦有着良好的关系。两国之间的合作能对未来的发展和前景产生富有成效的环境。两国的国际关系将对整个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性会产生广大影响。由于我国能源地缘地位及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哈萨克斯坦已成为中国与中亚许多国家的国际合作主要优先国。中国是领先的发展中国家,它带动着类似于哈萨克斯坦一样的国家一起越来越发达。
作为能源大国,哈萨克斯坦的油气储备占了中亚地区油气总储量的30%,石油储量更是占了全世界石油总储量的3%。雄厚的能源储备化及作为连接欧亚大陆的枢纽位置使得哈萨克斯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能源相对匮乏的中国来说,与哈萨克斯坦进行能源合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增长速度看, 在2014年至2017年期间, 哈萨克斯坦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稳步增加, 自2014年的2 734兆瓦逐年稳步增加至2017年的2 901兆瓦, 年均增长2%左右。在此三年期间, 哈萨克斯坦可再生能源装机增速虽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8.8%), 但在独联体国家中却位列第五。 哈萨克斯坦是“一带一路”沿线非常重要的国家,哈中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哈国作为中国的邻国,近年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成效明显。
哈中能源合作自两国建交以来就有了很好的发展。中国国内储量有限,石油和天然气生产的速度远远赶不上需求增加的速度。巨大的能源缺口,使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对外国的依存度越来越大。哈萨克斯坦作为中国的邻国,凭借本国的有利资源条件,在中国的能源战略中地位越来越高。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利用各自优势,寻找合作的机会,不断加强两国能源领域的合作。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交代了选题背景,列举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分析了哈中能源合作的现状,就先装中存在的问题如合作意向不够,合作框架不完善及安全问题,国际势力的干涉等做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建议。
哈中合作势在必行,尤其是中国“一带一路”大战略的提出,更应该抓住机会,积极推动哈中能源合作的进行。
希望本研究对推动哈中能源合作有所帮助。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中国不仅参与哈国的油气开采,而且在油气的运输方面也投入巨资。
哈中两国的能源合作虽然成果丰硕,但也面临着一些潜在的挑战,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中贸易的相关研究: 乔亚芳(2018)在 “哈中产业合作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观点:选择恰当的变量,构建计量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的研究法,从人均GDP、政治稳定、清廉指数、经济开放度、科技水平、铁路总长度六个维度对中国的哈萨克斯坦的直接投资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0月28日——2022年11月1日:完成选题
2、2022年11月2日——2022年11月29日:完成开题工作
3、2022年11月30日——2022年3月13日:完成初稿和中期检查工作
5. 参考文献
[1] Ozturk I.,Aslan A.,Kalyoncu 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relationship: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for low and middle income countries[J]. Energy Policy 2010(8):4422-4428.[2] Gavin B,Lee S. Regional energy cooperation in North East Asia:Lessons from the European Experience[J].Asia Europe Journal,2007(3):401-415.[3]Atalay Y.,Biermann F.,Kalfagianni A. Adop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in oil-rich countries:Explaining policy variation in the Gulf Cooperation Council states[J]. Renewable Energy,85:2016:206-214. [4] Sultanov B.K, Economic reform strategy of 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Almaty [J] 2010: 47-48.[5] Mohamedjanov, SCO member states: basis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J], Bulletin No. 10 of the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greement. 2010: 19-20.[6] 曾加,魏欣.论海洋能源合作开发的争端解决机制 [J].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3(4):95-99.[7] 孙传香.国际能源合作开发的争端解决机制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39-43.[8] 马迅.浅析国际能源争议解决机制——以《能源宪章条约》为例[J].生态经济,2009(4):58-61.[9] 杨泽伟.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法律制度:现状、缺陷与重构[8]. 法学杂志,2016(1):18-28.[10] 孙永祥.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能源合作[J]. 国际展望,2011(5):105-124.[11] 张洪,梁松. 共生理论视角下国际产能合作的模式探析与机制构建——以哈中产能合作为例 [J]. 宏观经济研究,2015(12):121-128.[12] 杨宇,刘毅,金凤君. 能源地缘政治视角下中国与中亚—俄罗斯国际能源合作模式[J]. 地理研究,2015(2):213-224.[13] 马斌,陈瑛. 新形势下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以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的投资为例[J]. 国际经济合作,2014(8):79-82.[14] 张洪,梁松. 共生理论视角下国际产能合作的模式探析与机制构建———以哈中产能合作为例[J]. 宏观经济研究,2015(12):121-128.[15] 王芳.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合作的法律保护[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12539;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98-102.[16] 冯正强,冯佳佳.我国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3):150-155.[17] 施红.内生性诉求:中澳能源合作机制构建[J].求索,2012(12):37-39.[18] 柴利.构建我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机制的动因与基础[J].中亚经济研究,2013(4):62-68.[19] 汪洋涛.构建中日俄东北亚石油能源合作机制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20] 刘晓辉,苏曼利.东北亚能源多边合作机制构建[J].财经界(学术版),2009(9):8-9.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